话说,痞子的爷爷和奶奶劝周娟的妈妈,要她想开一点儿,往好的方向想,周娟的爸爸肯肯定还在人间,说不定哪天就回来了。
周娟的妈妈周氏直摇头,说不会回来了,不会回来了。这么多年,她们早就不抱任何希望了。只是时常想起他来,想起他的好,想起他的坏,更会想起他是如何消失在她们母女的世界来。
那时候,周家无子,两位老人找人说媒,说是要招一个上门女婿。但因为周家地处偏远乡村,又穷,所以一时少有人愿意这门亲事。
这样过了几年,周娟的妈妈在当地也成了大姑妈妈。二老更急了,于是把那要嫁女的消息到处去说,凡是遇到相识的人,都拉住了说,“哎,有没有好的后生?”
这个人便会问,“你女儿几岁,就要嫁人了?”
老人就把自己家的女儿给介绍一遍,夸赞一番,说年纪虽然大了一点,但完全不影响结婚生子。他们家女儿身体极好,将来肯定能生儿子。
路人这时都呵呵大笑,说一定给留意好的后生,有了自然就会带着去见面。
于是,果然有很多人带了后生去到周家相亲。
当时,周氏可是当地有名的大美人儿,高高的个头,清秀的脸蛋儿,极好的身材,并且能识不少的字,算得一手好账。平时家里有什么肥鸡肥鸭要卖的,她便挑了就去赶集,回来时肯定换成大包小包的吃的、用的、穿的。没用完的钱,都交给老人,能执家亦能置业。
现在,隔三差五有媒人领着男子来相亲,但始终没有周氏相中的。老人急了,问女儿:“总这样挑三拣四的,哪年哪月才能结婚呢?找个老实的,对人好的,算了。”
周氏不以为然,说:“那牛就挺老实,不如去拉头牛来给你们做女婿?”
老人们气得不行,说:“这事我们再也不管了,看你怎么办好终生大事。”。从此,老人们果然不管了,每天吃了早饭上山,中午在地头吃些干粮,晚饭时间扛着农具回来,不和女儿说多话,吃过饭,到那屋前的土坪上说话,累了便回屋睡觉。
周氏呢,也生气,所以也不愿和老人们多交流。
过了年余,突然有一天,周氏领着一个男子回来,说这个人就是老人们的女婿。老人们见此人眉粗眼大,壮实,心里欢喜,便都围了过去问长问短。
这才得知,这个粗壮的男人也姓周,单名一个董字。家住五十里外的黑田乡,黄土村,兄弟四人,排行老大,和女儿同岁。
老人们心底高兴得不得了,对他们的相识很是好奇。于是接着问女儿:“你们是怎么相识并且互定终身的?”
周氏说:“几年前,在白泥乡集市上和周董结识。那时候,他挑了一担黄豆到白泥乡集市上卖,遇到大雨,来不及躲,眼看就要把全身淋透了。我正好看到,便撑着伞给他躲避。
从那已后,我们两个人常常见面,一块儿到各处赶集卖家里种出来的各种作物和慢慢养大的家禽。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久而久之,就有了感情,所以才互相许了终生。”
周家二老问周董:“小周,你愿意不愿意上门?”
周董拍着胸口,说:“愿意愿意!”
当晚,老人们就留周董住了下来。明天,找村里老先生给选了个黄道吉日,然后通知各方亲戚朋友。到了那天,举行婚宴、拜了堂,行了礼节,周董便正式入赘到老周人家。
不出几月,周娟出生了。一家人高兴极了,老人们更是整天笑得合不拢嘴,争着抢着抱孙女。那时候,老人家在家带孩子,周氏夫妻下地种田和做点小买卖,生活倒也幸福快乐。
可是随着时间推移,慢慢起了意见。先是周家二老和女儿周氏,然后是二老和周董,再是二老和年青夫妻,一家人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吵得不可开交。
加上村里少天良的好强人,时常找周家麻烦。周董实在是有点厌恶这种生活了,因种种小事和老婆周氏吵架,扬言要一走了知。
但终究周董没有走,他舍不得自己心爱的女人,和极为可爱的女儿。
又过了几年,小夫妻的女儿周娟慢慢长大,开始叫嚷着买这买那,偶尔生生小病;周家老人慢慢老去,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时常犯些病,时常吃些药,进进医院。两口子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而这么些年,周家甚至比从前更受村里人排挤和欺侮,周董为了给周家出气,曾与同村高家高文明狠狠地打了一架。但那个时候,高家人多势众,而周家独门独户。到了晚上,高家竟叫了几十号人,举着火把,拿着棍棒到周家讨说法。杨言,若不给个说法,一定要一把火烧了周家。周董只好妥协,接受他们的要求,一是赔了钱,二是当面下跪道歉。
此后,周董像变了个人似地,整天愁容满面。不吵架了,不骂人了,亦不怎么说话了。出门遇见熟人时,总是低着头,假若对方不打招呼,他便急冲冲走过去了;若对方喊他,他便轻轻答应一声,也不抬头继续往前走。
过了些日子,发大水。周董正领着周氏,带着周娟由县医院看病回家。路过一座桥,看见围了很多人正在指指点点,走近了才知道有人落水。于是往河心看去,果然看见两个人头在水里时上时下的挣扎,眼看着快不行了,周董把手里的周娟递给妻子,纵身跳入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