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魏州投降(月票加更)

石敬瑭下达了抚慰诏书,表示当然是选择原谅他啦,安抚魏州自范延光以下全部军民。范延光率领部下身穿素服(有罪之人)在营门外跪接诏书。

范延光派节度副使李式来汴州觐见,奉表请罪,并进贡玉带一条。

石敬瑭任命刘处让暂代魏州军府事;降制恢复范延光的一切官爵(谋反之日被剥夺),并按投降协议将他移镇到郓州。

读史籍原著有非常多的乐趣,比如我最喜欢读大事件之后的诏书、制文。原因如下:

首先,这些文章是虽然是以皇帝的名义下发,但实际的作者则是翰林院的翰林大学士、知制诰们,也就是说,是当时全国顶尖的作文高手,一流的水平。因为是要以皇帝的口吻下发,所以自然不能太三俗,无论是文笔还是意境,都要符合大雅、正能量。所以这些文章往往是境界高、文笔佳。

其次,这些文章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也许第一印象是晦涩难懂,那是因为“我们”孤陋寡闻。因为这些大才子往往引经据典,浓缩干练,一般都是四六句的排比对仗,而且符合一句一典,四个字中浓缩这一个典故,我们前文分析过一篇诏书,四个字中居然隐藏了两个典故。如果对传统文化、经史子集没有特别深入的了解,当然不知所云。而一旦读懂,就会拍案叫绝,为古人所折服。

最后,则是“我就静静地看着你装b,”看着古人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如今发达的网络可以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一个普通中学生就能读懂。而在当时,皇帝身边是需要有几个专门负责“翻译”臣子奏章的人,比如明宗李嗣源设置的端明殿学士。否则,他真听不懂大臣在说什么,也不知道翰林学士让自己在说什么。

且看石敬瑭给范延光的赦免制书:

“顷朕始登大宝,未静中原,六飞才及于京师,千里未通于怀抱。”

——我刚登基,天下民心还不稳。爱卿有点儿小想法,也很正常嘛,不要过分自责的啦。

“楚王求旧,方在遗簪;曾子传疑,忽成投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