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今次科举考试的一些“候补大儒”都已经开始在《子论》的提点下纂写他们的著作了。现在看到这个考题,当然是大喜过望啊!
他们都已经研究了一两年《子论》,全部通透是不敢说的,但是拿出其中的一条展开进行深入分析,写出个有理有据好文章还是小菜一碟……今科必中啊!
当然了,“候补大儒”只是极少数,大部分举子都只是看过《孔子遗篇》,根本没仔细研究过——科举考试的题目都在四书五经上,谁会去研究《孔子遗篇》啊?有这功夫,还不如把八股文章写好点呢!
所以反对的声音马上就起来了。
“科举从来就不考《孔子遗篇》的,我等都没用在《孔子遗篇》上用过功,怎么考啊?”
“《孔子遗篇》才现世几年?天底下都没几人熟读,怎么能拿来考科举?”
“没错,《孔子遗篇》里面的每一条都异常深奥,我等举子哪有试论的道行?”
“是啊,科举考什么是祖宗定的!太祖高皇帝在洪武三年想诏定科举法,就规定应试文仿宋朝的经义,也就是咱们大明的八股文……”
考八股文是朱元璋定下的,而还规定八股文章的取题必从四书五经中摘一段原文。
之所以这样定,是因为比较容易评定文章优劣——朱元璋对待科举、吏治这些事情是很认真的,也是真心想要用公平、公正的办法选出几个好官的。
不过朱由检对科举的态度完全不一样,他想通过这次科举选出的不是好官,而是学者……是可以支撑起一所近代大学的学者。
这会儿他就坐在明远楼的二层楼上,身边站着的是他钦定的两位主考,次辅温体仁和衍圣公孔贞远。
听见外面的喧哗声,朱由检就笑着对二人说:“儒者生于今世,大幸也!外面的举子却不知道,真悲哀也!”
说完,他就站了起来,大步就往明远楼的二层阳台走去。
“圣上驾临,天下举子恭迎!”
明远楼外的宣旨官大呼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