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页

而且一千多人开大会能讨论什么呀?又不让他们投票举手表决,拿主意的不还是朱慈烺?七嘴八舌的,烦都烦死了。

另外,那么多的奸臣凑一块儿还会互相掣肘、互相拆台——其实许多官员的本职就是掣肘和拆台,比如“给谏”之臣,也就是六科给事中和察院御史这样的官员,基本上就是干这个的。而且他们找麻烦的性质和后世代议制政治之中的议会是不一样的,议会管的是立法,不是管行政的。“给谏”是廷臣,也就是政府的行政官员。

这种让政府的官员去给各政府首脑和各部长官添乱做法,其本质就是皇权不自信,不信任朝臣,害怕朝臣结党营私,蒙蔽圣听——当然了,对崇祯这样的昏君而言,“给谏”体系也有存在的必要,因为崇祯就是个自幼长在深宫,对外面的事情一无所知的宅男。他的判断能力是很成问题的,也容易给蒙蔽……

而朱慈烺自己都那么奸诈了,就不需要“给谏”来添乱,所以就决定每天少见几个奸臣了。

平常的朝会有五个大学士(同时也是尚书)加一个兵部尚书陈锐,再加上十二个侍郎,四个卫帅,两个都御史参加就可以了,一共二十四个臣子,最多再根据需要临时增加几个,顶天也就是三十来个,哪怕都是奸的也容易应付一些。三十个臣子参加的朝会,实际上就是个真正能讨论国家大事的“国务会议”了。

这就是一场最重大改革啊!因为将来所有的改革,都会由这个“国务会议”来讨论,并且实施!

至于其他的京官,每月搞两次大参,和大家见个面就行了。

因为要见的人少,所以也不必一大清早天没亮就上朝。巳时,也就是上午九点开始便可以了,有一个时辰议论大政也就够了,到午时差不多结束,也不耽误吃午饭,也有时间荒淫无道,多好啊!

朱慈烺笑吟吟道:“这只是常朝,此外还有大参,每月初一、十五举行,在京官员都可以出席……在大沽口这边就不搞了。行宫狭小,容不下你们那么多人啊!

如无异议,阁老、尚书、侍郎、给事中、卫帅、都御史,以及英国公、成国公、襄城伯之外的外官都可以散了。”

怎么可能没有异议?崇祯皇帝心想,总会有一两个忠臣站出来的……

“臣等并无异议……”

群臣都起身参拜,给崇祯皇帝和朱慈烺叩了头,然后不必留下开小朝会的官员,全都转身鱼贯而出了——魏藻德和侯恂早就给方面打过招呼了,谁话多,谁就留在大沽口等李自成来拷掠吧!你们要没什么意见,太子爷就尽快安排你们先走,先去安全的登州呆着,多好啊!

这下崇祯皇帝傻眼了,你们怎么就走了?怎么就没一个忠臣站出来据理力争呢?虽然大沽口这里逆子一手遮天,而且逆子很快就要收复北京,当上中兴之主了,可是你们还可以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啊!哪怕陪上性命,也要保卫祖制啊!

你们在北京的时候都挺会找麻烦的,现在怎么都那么乖了?

崇祯看着大家如退潮一般离开,心都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