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宣称开始练兵之后,大部队就开始进入淮南,淮中城的渡口直接停摆,大量摆渡船直接事业,因为淮中城直接架了一条浮桥,联通南北。
大量淮北工地上的奴工,跟着大部分进入了淮南。
此时的淮南大堤上,工地营寨林立,竹木石料的堆场有一二十个,各地往来的舟船,后头都拖拽着大量浮排。
浮排上下左右都用粗长的毛竹捆扎,一次运输就是几千上万根。
这些毛竹运送到淮南之后,立刻就加工成了大通铺的框架。
有过“大榭”修建经验的阴乡建筑工,搭建脚手架和大通铺完全没有问题。
除了临时住房之外,淮南旧时村邑的夯土建筑被扩充,改造成了工程指挥部。
同时根据水流,在岸边大量组建大水车,大水车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制作编织袋。
编织袋的材料有两种,一是茅草,二是稻草。
覆土装填之后,就能作为临时筑坝用的墙心。
李解目前能够做的,也只是黏土心墙重力坝,只要不是修建超大型的水库,“排水增田”绰绰有余。
只要将东肥水两岸的无用湖泊排水清空,剩下的,就是清淤修田。
而且整个工程也不是瞎干,探查淮南地形地貌之后,李解大概判断了一下,东沙河的狭长洼地,可能跟“瓦埠湖”有点重叠。
以现在的组织度,想要搞成“瓦埠湖”那么大规模,可能性不大,不过缩减一下,还是绰绰有余的。
堆砌劳动工时来玩泥巴,将丘陵关口处筑坝拦水,基本可以确定靠近淮水这一段,能够增加水稻田百万亩以上。
其实最好的工程地点,是在群舒之地,一旦成功,调解的水域面积,直接就是扩展到扬子江以北大片地区。
可惜这只是妄想,想要达成这种纯人力的超级工程,只要想想那恐怖的一百八十万立方米土石方,就可以直接断了这个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