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页

不管李解玩出多么大逆不道的事情来,中原诸侯也只会见怪不怪,但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所以当整个江阴邑把农业生产拆解成一百多接近两百个工序,吴国内部的贵族们完全看不懂,嘲讽者不计其数,但也有顶级精英觉得哪里有问题,可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旧时代的传统模式,农奴的工作效率极低,在江阴邑的奇葩的体制下,农奴本身可能效率不高,但是因为拆分了工序缓解,导致总的效率极大提高。

而李解又给予了一个脱籍的希望,且这个希望还相当大,这就使得只要不是顶级贵族之后,往往对曾经的故乡并没有什么眷恋和不舍。

在江阴邑,同样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且概率远比在中原诸侯那里要高得多。

典型案例就是更加富裕更加自由的小农家庭诞生,至于那些小农场主,农奴们没有去痴心妄想。

只是在江阴邑,即便是小农家庭,除非借用江阴邑的“公家”铁器农具,否则就只能靠石质农具。农具的损耗程度显然要高得多,但只要借用“公家的”农具、种子、牲口等等生产要素,那么小农在两三代人之内,还是小农。

和姑苏王畿地区不一样,李解允许治下野人去开荒。

但是每一寸荒地,都是王命猛男江阴子的,开辟出来的耕地,所有权还是在李解这里,野人获得的,只是使用权。

而且普通野人根本没有实力去开采荒地,因为农事活动的所有生产要素,他们都不掌握。

即便农具、种子、牲口等等等等都借到了,并且江阴邑也给予了政策扶持,但如何种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野人都不懂。

一个天时怎么看,就让几十万野人干瞪眼。

在李解崛起之前,“百沙”想要种地,每个“沙野”都要集中最大的力量,然后学习姑苏的王畿地区。

因为王畿地区有最好的农官,可即便照着学照着来,往往还会出现农事管理一窍不通的状况。

下了一场雨,是排水还是不排水,一个差错,可能就会导致稻米只开花不结果。

至于说惯例的大风、冰雹、强降雨,绝收者比比皆是。

这也是野人虽多,但在吴王那里,根本连“乌合之众”都谈不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