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混乱的场面给了突击队员们极大便利,正巧天也完全黑了,他们或是身着科研人员的白大褂,或是身着美军宪兵或内圈执勤官兵的服装,对准目标就去安放信号标。这些衣服都是他们在短暂的时间里袭杀落单的美方人员获得的,仔细看就能看出问题来:比如衣服上隐然有些血迹,衣服尺寸不一定合适,有些时候因为动作匆忙还缺少了证件牌,或者说证件牌上的照片和现在的人面孔根本对不上。但这一切在第二波导弹落地之后就再也不是问题了,满地的人群夺路而逃,缺少鞋子的、缺少衣服的比比皆是,谁还顾得上查看那些不太符合、存在缺陷的细节?
“轰”地一声,一发火箭在远处落地,借着人群的骚动和尖叫声,依托熊熊燃烧的火焰以及划破天际的那些亮光,拉尔森终于找准了自己的目标——k25厂房!
原本他对于为什么先要用火箭打一轮迷惑不解,认为这不是打草惊蛇么?现在他不得不佩服设计方案的人物——没有火箭施加的强大压力,这片核心山谷根本就不会乱起来,而且人员也不会疯狂地涌出,没有这种涌出,他根本不明白那些才是人员较多、较重要的工厂。
而且他刚才也观察了一下,整个山谷呈线性分布,不断有山脊将其分割为几个区间,如果没有信号标提供的精确引导,火箭除非运气特别好直接命中山谷,否则这些山脊和两边的山岭将会承担并吸收火箭爆炸的全部威力——几百公斤炸药对厂房的破坏力很强,对山体的破坏力可就不够看了。美国政府在考虑谷中的四个主要的厂房提供了天然屏障——所以他们不会像一根引线上的鞭炮那样被连环引爆。
其他的队员从另外一个方向迂回,也发现了自己的目标,然后他们就开始设置自己的信号标。
拉尔森伪装成宪兵,站在k-25门口的传达室,一边竭力“履行使命”招呼人员往道路左右两侧疏散,一面悄悄地寻找信号标的最佳安置位置,本来他想直接安置在传达室就算数了,但后来发现传达室距离厂区主体至少还有500多米路,为了追求最佳效果,他决定再冒险深入一些。
晚上9点多时,他一边问里面撤退出来的工作人员“你们还有人么?”、一边挥舞手里的汤姆逊冲锋枪,大声吼叫朝厂区扑去:“快跑,快跑……放下一切工作撤退到安全地点……不要慌,不要乱,听从宪兵指挥,再晚就来不及了,你太太和孩子还在等你们回家。”
“这宪兵真不错。”几个惊魂未定的研究员一边往外跑一边评价道,“至少他没想着自己抢先溜走。”
“只要这样的士兵再多一点,美利坚永不会失败!”
“德国人的火箭已经能打这么远了?我们的怎么办?不拼命是不行的……”
“唉……”
“混蛋!混蛋!空军都是一帮饭桶,怎么能让德国人摸到这么近!”临危受命承担整体指挥职责的奥本海默被第二轮火箭袭击气得暴跳如雷,以他的常识很快就能明白,如果德军能在一个晚上往这里打上几十发大威力的火箭,那在不远的将来就能源源不断往工厂投放火箭,这意味着橡树岭根本就不是一个安全之地了。
“现在没有办法,只能先撤退、疏散人员了。然后等明天天亮后再安排人员转移成品,拆卸装置和设施。”
“装置不能拆,拆了会影响进度!”
“重新建一套更影响进度……”其他人争论道,“现在连备用的厂址都没有。”
“那就继续冒险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