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架不错的飞机,比美国人以前的f4f要强,航速、机动都感觉要好,样子虽然看上去有点丑,但机体比我军飞机坚固,发动机马力也很强劲,除了火力有点弱。”赤松贞明认真想了想,“如果还用原来的零战,无论是21,32还是52型,应付起来都会吃力,幸亏德国人改进后的零战改不错,我个人认为比这批f6f还强一些。”
源田实松了口气:“这样就好!从欧洲回国前,我奉长官之命去打探过下一代飞机设计情况,结果被告知遇到一些困难,可能投入量产时间会比预计晚。”
“晚到什么时候?”
“德国方面说9月前量产没有指望了,希望能赶上12月份量产。”
源田实口里的新飞机指的是do-412,主要问题还是发动机:当初设计时为达到高指标,dfk设计局选择了仿制改进r-2800的bw901c系列,宝马公司当初说可以和飞机一起配套完成,所以道尼尔才提出在9月份展开小规模量产。但实际情况远远没这么乐观,5月上旬,bw公司表示不能保证9月份能完成901系列量产,甚至小规模试产也达不到,最多只能提供实验室产品,整体至少延期3个月。
实验室产品有没有对道尼尔来说都无所谓,在击落大量-47a-26后,德国搜集了很多可正常使用的r-2800,挑一些状态特别好的发动机用于新飞机验证完全不在话下。
迫不得已的dfk设计局将目标转向后备发动机——仿制日本的誉系列,但该型号问题也层出不穷,试飞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可靠性很差,短期试飞一切正常,甚至表现比r-2800还好,但时间一长就过热,甚至引发燃烧,验证过程中试飞员就遇到了这种恐怖问题,好在最后跳伞成功。
最初大家以为是发动机制造问题,但德国品质完全无可挑剔,而日本方面信誓旦旦地保证说给了全套图纸,没有藏私。这问题直到有一天技术人员去宝马公司现场观摩生产才得出结论:誉发动机的问题不是制造的毛病,是设计问题。
作为一款18缸发动机,誉非常小型化,不但重量比bw801轻,甚至直径也要小——可bw801才只有14缸。日方设计师为追求良好的气动外形,根据荣系列发动机的思路,将发动机横截面设计得很小,各方面设计得非常紧凑和精细。
该想法理论很好,实际运用中却存在致命问题——散热!那些紧紧缠绕的散热片散热能力下降很快,短期内表现不明显,长时间持续运转却很容易过热。荣系列因发动机功率小,有关问题暴露得不明显,但对2000马力级别的誉来说,问题十分严重以至于无法使用——日本在片面追求发动机小横截面这条邪路上走了太久。
要想解决根本无从下手,誉必须经原始设计修改才能用,在战时如此紧张的状态下等于直接宣判该型号死刑。摆在道尼尔面前就只有两个选择,第一,进度推迟,等bw901系列成熟再上马,先用r2800进行试验,让飞机其他子系统尽快成熟;第二,立即让飞机改装成熟且可靠的bw801发动机,虽然801e发动机最大马力只有2000匹比901系列小300匹,但其直径略小于901,考虑气动外形后的上机表现不会差那么多。
道尼尔把苦恼告诉了自己的老朋友谭克博士,希望听听他的想法。谭克一开始对do-412因宝马公司跳票最后被迫选装801发动机表示同情,仔细看图纸后他忽然又瞪大眼睛叫了起来:“这不就是fw-190舰载版的思路么?你们不仅解决了低速下的操纵性问题,还予以了轻量化改造?”
“是的,do-412比fw-190要轻一些,您知道的,日本设计师捣鼓出来的飞机都很轻,我已加强过一次结构了。”
在谭克的帮助下并结合了fw-190的设计思路,安装801e发动机的do-412很快完成设计修改,整体比最初预设指标确实略差一些:空机重量3016公斤——道尼尔一面给飞机加强结构,另一面又减重,将原设计中明显过大的机炮弹药容量从200发门削减到120发门,4门机炮整整减少了320发,这就减了将近100公斤的分量。
在发动机正常工作条件下(不嗑药),do-412最大陆地速度675公里小时(舰载版656公里小时),最大航程1600公里,可搭载4门20g213航炮(备弹120发),最快爬升速度1280米分,加挂副油箱后航程大致超过2400公里,6000米以上高空性能会有所恶化,不过这不是舰载机该考虑的事。整体性能强于bf-219,但优势缩水不少。
最令道尼尔哭笑不得的是,6月中旬等他改完设计、适应801发动机后,bw公司又通知dfk设计局,本年12月份801f型号发动机有可能获得成功,预计马力也是2300匹——和r2800一致,本来他为自己走过的弯路深感懊悔,但谭克提醒他:如果12月能拿到2300匹马力的801发动机,美国人说不定能把r2800搞到2600匹马力以上,保留并继续改进使用901发动机的设计依然很有必要,不能把全部赌注都压在某款发动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