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介意坐着自己的喷气式战斗机在微软总部扔下一枚导弹。”
以上是他后来肆无忌惮地声明,这位埃里森无无疑是最嚣张的盖茨挑战者。这源于1986年12月12日微软公司上市——仅仅在他的公司上市24小时之后。
微软公司不缺钱,加上那位电脑神童的巧妙的或者在某些人看来是不太高尚的经营手法,营业收入年年大长。因为ib在行业内的领导地位,微软站稳了脚跟,因为ib培养出来的兼容机的大量出现,微软在市场上也逐渐发展壮大,在这一点上ib后来应该检讨,而1985和1986年应该是ib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它一手培养的兼容机厂商成了它自身最大的对手。
微软公司并不急需社会公众为其提供巨额发展资金,更何况微软公司利润颇丰,税前利润占公司总收入的34%。公司保持私营也确有利益上的好处,没有必要去讨好持股者,用不着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繁琐地来往,更不需要公开自己的财务情况。再有,公司一旦上市,直接会因个人财富的惊膨暴涨而导致员工们难以控制的精神涣散。盖茨越想越心烦,他可不愿意微软小子们一心对着钱眼工作,他希望他们和自己一样,自始至终,是为自己热爱的事业搏命呢!倘若有一天,程序师们都把一只只眼睛盯往股票价格,而不单纯仅是电脑屏幕了,那微软的“气场”会破损,“元气”会耗散么?盖茨如今体会到了“居安思危”的滋味儿,也感悟了所谓的“创业容易守业难”。
唯一不足之处在于,公司的主要成员和经理们这些年持有的内部股票不能公开买卖,纸上的票据不能立即兑现成财富。只有公开上市,微软股票才能在市场上流通,内部股票才有实用价值。
比尔征询了李思明这位第三大股东关键人物的意见,李思明当然不会反对,他也很想知道自己手中掌握的股票到底值多少,并且如果股价一天天地上涨,看在眼里美在心里,感觉很爽不是?他们两人不知道的是,微软上市的时间已经跟原本的历史不同了。
12月12日,美国纽约股市。微星控股(维京)公司的总裁曾智先生,副总裁渡边三郎先生和负责公司财务与投资事务的副总裁袁侯先生,包括微星公司美国代表处的投资代表一一到场。微软的创业者们对微星公司十分满意——看上去这家公司只对股票分红感兴趣,而对具体决策与管理事务一点也不感兴趣,只是在需要的时候参加一下董事会会议,而且李思明这个人时不时地给予一些关键性的建议,让他们受益非浅。这也是他们当初同意李思明这个外人入股的唯一原因。
“很遗憾,在今天没有见到李先生。他还好吗?”比尔对曾智问道。
“他一切很好,在我们来这里之前,他让我转达他对您的问候,并且他认为那些证券分析家们的分析过于保守。我们很看好我们的股票。”曾智说道,“你知道,承销商们口若悬河,总想多获得一些利益,而分析家们总是给出与实际情况不太相符甚至相反的分析报告和预测。”
李思明本能地对于股票承销商给出每股15美元的价格很不满意,承销商总是成为老奸巨滑和坑蒙拐骗的代名词,可是他又不知道什么价格合适,站在股东的角度来讲,越高越好,他不懂股票,想当然地这么认为。
“嗯,这是个很好的祝愿,让我们拭目以待吧!”比尔耸耸肩。
象征着开市交易的锤子落下,这一天,微软开市价达到了每股2575美元,收市时升至2775美元,全天交易活跃异常,交易总量达到250万股。此时,微软的市值是661亿美元,令先前评估微软股票只停留在16美元水平的股市行家高手们大跌眼镜。在这一天,盖茨计划出售8万股,第二股东艾伦却欲卖出20万股。而李思明却吃进股票,让自己牢牢掌握住20的股票——防止因公众的加入而稀释自己的股权。因此在第一天他手中的股票暴涨至13亿美元。上市一周后,便窜涨到每股355美元。
曾智看着不断上涨的股票价格,此时已经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了,心中激动不已,又一次对李思明的“眼光”佩服不已。
渡边三郎不为人注意地悄悄地掐了一下自己的大腿,证实自己不是在做梦之后,只得佩服自己找到了一棵参天大树,却佩服起自己的“眼光”。
而袁侯却如同一个高速运转的计算器,飞快地在心中计算着公司的资产上涨了多少,那不断向上挺进的股价就像一个脱光了的美女引诱着他,那不断变换的数字原来是如此的美好。
李思明在第一时间就得知了股票上市的情况,对于他来说,这只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还会不断地上涨,李思明对此早已成竹在胸,要是他创办了这样的一个潜力无限的公司,也会这样。
一周后,当曾智等人在纽约正陶醉于不断上涨的股价的时候,李思明却迎来一位不是客人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