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大导演的低姿态,让李思明受宠若惊,只有他自己清楚他不过是冒牌的导演,所以说他自认为自己最应该拿的不是导演奖,而是演员奖——因为他总是在演戏,演的还是一位“成绩斐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导演”的形象。
“小李,嗯,我就倚老卖老,这么称呼你。”李思明的虚伪让谢大导演以为这个年轻人真的有那么谦虚,“我受命要拍这部电影,今天我带了主创人员不请自来,就是想听听你的高见。”
“谢导演太客气了,我不当导演已经……嗯,还不太久!”李思明道,“事实上我就拍那么几部电影而已,我现在都已经改行了。”
“小李,谦虚过分等于骄傲。”谢导演却很认真地说,“有志不在年高嘛。你的那几部电影在国内上映,每次都是万人空巷啊,而且类型与风格让人过目不望。就那部战争片来说,让人震撼,国人从来没看过这么一部真实残酷的战争片,当年我们看《巴顿》以为那是最好的战争片,可是看了你的战争片,才知道原来你的电影更让人拍手叫好。所以我们请你提点建议,也是应当的。”
“是啊,李导演,你的电影十分不错,也为我们中国人争了光。”编剧说道。
“好,你们拍的是一部好电影。”李思明脱口而出,看着八个人吃惊的表情,尤其是这位编剧,搪塞道,“我说的是小说,我拜读过,根据小说改编的剧本一般也很不错,作为一名导演,我认为剧本是电影创作的基础。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故事有吸引力,电影才有吸引力,说到底,电影就是在说故事,如果这个故事本身没有说服力,那其它的元素也是无本之末。”
他说的有些过了,一时没有刹住车,人家电影还没拍呢,你就叫好,所以李思明自圆其说,也还说的过去。这位编剧正是小说的作者。
“为什么?”谢导演饶有兴趣地问道。
“我的那部电影受人欢迎,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方面是真实。什么是真实,不仅是服装、道具,还有人物对白、肢体语言,都要符合历史原貌和个人特点。战争片更是如此,如果一位红军战士手持38冲锋枪,那会怎么样?导演不真诚不认真不敬业,那是绝对的。战争中的军人,都是无畏的吗?不是的,我告诉你们不是那样的,第一次杀人的时候,有人会忘了自己手中原来是有武器的,有人会尿裤子的,有人会作恶梦,不论他是哪个国家的军人。我们以往的战争电影中,虽然有很多精品,但是时间太久了就形成了一个模式的,军人都是很高大很勇敢,即使有小毛病无非是爱发牢骚不讲卫生这些‘小毛病’。你的这部小说好就好在,它真实,所有的人物都塑造的很完美,梁三喜代表着军队中相当一部分的形象,我……就见过许多这样的人的家属,赵蒙生只想着走后门,搞‘曲线调动’,这绝不是诋毁军队形象,而是真实可信的,尤其在战争爆发的时刻。”李思明对着编剧,侃侃而谈的说道,“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什么样的,艺术就是什么要的,当然艺术要高于生活。”
抛开导演这个外衣之外,李思明自信在反映这场仍在继续的战争的电影中,自己是最有发言权的。他的队员中像梁三喜式也不是个别,这也是他让小刀创立一个老兵基金会的唯一原因。已经很长时间没见着小刀了,不是卷款出逃了吧?李思明在心中这样腹诽。
令他感到意外的是,担任摄影的摄影师,李思明也认识,正是当年八一制片场奔赴战场拍摄战地新闻纪录片的老赵,不知道他为什么在上影厂摄制组。李思明刚坐下,此人就冲着他挤眉弄眼,让李思明怀疑他是不是斗鸡眼,直到他主动自我介绍自己曾当过战地记者,因为亲历过战争,所以临时借调过来的,李思明这才忽然想起。
“对、对,李导演说的太对了!”老赵抢先说道。本来根本轮不着他来评价,不过看他表情,似乎急于表明自己是李思明的知己,有义务主动站出来,证明李思明所说的是伟大而又正确的,绝对的偶像啊。老赵太“多情”,冲着李思明眨了眨眼睛,让李思明恶心无比。
将饰演赵蒙生的唐某人,正坐在李思明的身旁,其实李思明刚进门第一眼就看到了他,也是他能轻易认出来的唯一的一位,想认不出来都不行。好笑的是此人被国人,尤其是女人们斥为“奶油小生”一类,自从数年前,《追捕》在国内万人空巷之后,高仓健这个日本人就成了硬汉子的代表。难道中国数亿男人中就没硬汉了吗?八十年代的女人们发出这样的感叹,崇洋媚外原来是从女人们开始的啊(注:女读者千万别骂我哦,呵呵)!
认识更多的人,更多的名人。这是李思明在这个世界感触最深的地方之一,这就是圈子,而且电影圈里的名人出现的概率要比经济界、科技界甚至政界名人大得多,这恐怕是中国未来社会开放的成果之一吧。
“你说的是军队的社会性吧?”谢导笑着道。他的总结又一次让李思明感叹,人有时候不能说那么多废话。
“对,是社会性,您真是一针见血啊。”李思明恭维着,却说道,“军队是由人组成,这每个人来自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受过不同的教育,家庭的情况也是不同的,军队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冲击。我们在拍反映军队题材电影就要考虑这一点,相反过去我们往往将军人形象放在了太高的位置,脸谱化、模式化、神化比较严重,因而在新时期如果不注意到这种社会性,给人感觉太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