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在北京,李思明和曾智有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知青联谊基金会”正式成立了,作为国内首家正式成立的民间组织,李思明和曾智两人为此托关系找门路,好不容易得到官方认可,办下来的。
这半年来陈诚是经过一番天人交战激烈的思想斗争,才决定正式出任这个会长职务的。因为这是个百分之百的民间组织,又不是事业单位编制,旱涝保收,弄不好将来就成了一个无业人员。陈诚愿意出任这个职务,除了他天生是个组织的好手和热心之外,完全是出于对李思明和曾智的信任。
1983年的夏天,街上热气腾腾,北京某个饭店内却春意盎然。这是知青联谊基金会正式成立的日子,所有的会员几乎能赶过来的都赶了过来,连远在深圳的徐大帅等人也到场,自然少不了李思明日思夜想的杨月。她这次不仅是作为会员赴会的,而且是作为记者来采访的。
这些前知青,聚在一起高声诵读语录,缅怀过去,畅想未来。然后在一句“为了革命,干杯!”的倡议中,正式成立了基金会。
“我们刚成立时候有会员212人,这个数字二十年来只增加108人,因为在不断地总结工作经验的过程中,我们感觉有必要保持稳定,太多的会员有可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负面影响,这些人往往只是为名而来,事实上我们曾在这一方面受到过教训。
工作人员当时只有20人,而现在我们却有一支有312人组成的专业队伍。启动资金有500万元人民币,在当时也是一笔天文数字,但现在我们拥有数十亿美金的善款,而且有专门的投资机构打理,有专门的会计机构进行审计监督,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完善的制度。而我们的名誉会长李思明先生,是我们的灵魂人物!”陈诚在基金会成立二十周年的一次纪念大会上如是说。
第七十一章 小别胜新婚
小别胜新婚,这是李思明和杨月这对夫妇俩现在的心情。
没有分别就没有相聚。分别让人的距离远了,可是心却始终相连在一起,当再一次相聚的时候,两颗心已经紧紧地揉合在一起。
外面的阳光烤得人几乎要流出油来,即使是傍晚时分太阳也还是那么勤奋。但李思明的心情却是一片清凉。杨月撑着太阳伞,走在他的身旁,眼中饱含着浓浓的情意,而鼻尖却挂着一两点汗珠。
“这北京的出租车司机太不敬业了,天热一下就当缩头乌龟了?”李思明嘴里抱怨道,可是看不出他有一丝的不耐烦。
“老实交待,你在美国有没有偶尔一两次想起我?”杨月看着他道,仿佛李思明的回答要是不令她满意,或者诚意不足,就不会有好果子吃。
“天啊、地啊,这大夏天的天气怎么老感觉到凉嗖嗖的,是不是要下雪了。”李思明看着树梢上正慢条斯理哼着的知了说道。
在美国,大洋相隔,距离不是问题,越洋电话李思明是雷打不动的每天一个,在电话里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时候是李思明说杨月听,有时候是杨月说起工作和生活中芝麻点大的事情一大筐,李思明听起来也是津津有味。
“我看你是心虚吧,所以感到冷?”杨月不悦道。
“嗯,我是调节一下气氛。我最怕见记者,一见记者我就头疼!”李思明左右而言它,某位曾是知青的记者刚才问了一大堆问题,搞得李思明很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