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实在想不出什么好主意来了,只得临时向刘曜商借了很多长矛,想用来对抗晋军的矛兵。然而连冲了两回,却仍然损失惨重,铩羽而归。
汉末刘熙所做《释名·释兵篇》中说:“矛长丈八尺曰矟,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杀也。”当时的丈八,约等于后世的四米三。同篇中还说:“车戟曰常,长丈六尺,车上所持也。”“夷矛,夷,常也,其矜长丈六尺……亦车上所持也。”这都是当时矛类武器的普遍长度。
然而在徐州军中,用以拒马的步兵长矛却突破了这个数值,接近两丈,也就是后世四点八米。《考工记》中有云:“凡兵无三过其身。”裴该根据后世统计数据也知道,矛最长不过五米,也就是相当于三个正常人的身高,倘若超过这个数字,那就彻底难以掌控和运用了——故此依其极限而制,专以克骑。
既然如此,则伊余借来的那些长矛,仍然没有晋军的矛长,而且骑兵大多只能单手执矛,即便将矛杆夹在肋下,借用身、腰之力,也不如晋军可临时将矛鐏支在地上,方便施用。更要命的是,敌人从下往上斜刺很方便啊,骑兵由上向下捅击,灵巧和威力都要差了一筹。
而且战马若是不跑起来,而是滞立于羊马垣前,本身的灵活性其实还不如步兵……
两军对阵,即便各有千军万马,真正前锋能够接触到的其实并不太多,徐州方面伏于这一段羊马垣后的,不过区区数百人而已,而且阵势甚薄——因为身后就是城墙,根本不可能也没必要厚其阵——若在平原之上,伊余将出数千骑兵来,便能瞬间将之蹉踏了,毫无孑遗;但在羊马垣前,冲上去的骑兵越多,就越容易被城上弓箭手当成靶子。所以他也只能百余骑一小队地朝前怼,然后被徐州兵轻松给堵回来。
冲了三次,羊马垣前已是伏尸近百,尤其战马的尸体硕大,只要叠上两具,就能挨着垣顶了——虚除骑兵很快就发现,自己所要面对的不再是土垣,而是土壕——照道理说战马就此可以直接跃入壕中了吧,只可惜羊马垣距离身后城壁不过四五步而已,有坚壁在后面拦着,战马多不敢跃,而即便跳进去了,骑兵下壕很难转身,仍旧还是活靶子……
伊余无奈之下,只得下令暂退。就见羊马垣内陆续有晋人出来,搡开人尸,而将马尸抬入,还朝着虚除部齐声高叫道:“多谢阁下赐肉!”马肉虽然并不好吃,终究也是肉啊,即便在徐州军中,普通小卒也是逢十逢五,才有机会尝着荤腥的。
伊余气得七窍生烟,当即指挥士卒对骂,喊道:“汝等唯仗城壁,何其怯懦,可敢出城来决一生死么?!”伊余本人更是骑着他的高头大马,一手执刀,一臂夹矛,在箭支射程外往来逡巡,叫阵说:“若有勇士敢出城来战,能赢得我手中刀矛,我便退去,再不来攻了!”
氐、羌之语,晋人大多听不明白,但伊余好歹是贵族,是能够说几句中国话的,此言用中国话喊出,兵卒层层传报到了城上,甄随听到,就不禁跃跃欲试,跑去向裴该请令:“某愿出城,生擒此莽夫来献!”
第二十九章 卸甲解鞍
虚除伊余指挥骑兵越过城壕,试攻大荔城羊马垣的时候,刘曜正在营中雷霆震怒,处分刘岳。
虽说晋军竟可以趁夜踏泥泞而出,偷袭城东营垒,别说刘岳没想到,就连刘曜也毫无思想准备——不过刘曜终究是聪明的,在详细听取了战况汇报后,就撇嘴道:“此不过南人浮舟之术也,我固不能。”
因为自军办不到,所以误以为对方也不可能出城,这确实是个思维盲点,但并不能为刘岳的战败做开脱。当时的战争模式,趁夜袭营虽然并不常见,却也非凤毛麟角,身为主将,必须预先有所防范才是——终究这是在敌城下啊,不是普通行军过程中的驻营。
后世演义小说中往往写道,某日风起某方向,旗叠一角,甚至折断,某某谋士看了,便说:“贼人今晚必来偷营。”就此设下陷阱。实际情况当然并非如此,临敌之际,必须随时都有警戒的士卒,随时都能够编组起队伍来与敌军鏖战,即便想让将士们睡个安稳觉,也得轮班替换——总之不管敌人来不来偷袭,合格的将帅每夜都应当做好严密防备才是啊。
因此刘曜就责骂刘岳,说你也是老行伍了,跟随我南征北战,已近十年,竟然会犯这种错误?这都是轻敌所致,难道此前吃过一场败仗,你还没有接受教训吗?如此疏忽大意,我又怎能将重任交付在你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