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行人渐多,大多是在两边的商铺里进进出出,讨价还价的声音不绝于耳。
行人在左右,牛车马车有秩序的在中间缓缓行驶,并不见谁家的车横冲直撞。
那些百姓大多面色不错,虽然不时见到有穿补丁衣服的,可衣不遮体却不见了,寒冷的冬天里,百姓们都能穿上棉衣,面带笑容。
朱瞻基看着这一幕,感慨的道:“朕想起了清明上河图,那是何等的繁华,让人悠然神往,如今大明蒸蒸日上,但还需惠及百姓,有人提议明年减少粮税,你以为如何?”
“各地仓库里的粮食堆积如山,这是好事,不过却要注意尺度。”
“此话怎讲?”
“要循序渐进,或是持之以恒,比如说今年减一成粮税,明年减半成,后面减一成,这样比较好。”
方醒说的比较隐晦,朱瞻基却懂了。
“你是担心百姓期待年年如此吗?”
“对。”
方醒自家前世就是一个标准的小市民心态,所以才能对百姓的心思了如指掌。
“没有好处百姓也要活,可一旦给了好处,给了几年,再后面不给了,或是减少许多,他们就会不满,甚至会叫骂,有人煽动的话,他们甚至会闹事。”
“可这个好处以前是没有的,他们为何要不满?”
朱瞻基才说话就恍然大悟:“是了,以前皇爷爷经常带我出宫,后来有半年没怎么出去,当时的我就埋怨了。”
这个比喻不恰当,不过却也彰显了朱瞻基对朱棣的怀念。
一路到了方家庄,有个老汉正在负手巡查,这是庄里那些闲的没事的老汉们的活计,分班巡查,发现有陌生人就拦住问话,算是外围的一道防线。
这老汉是见过朱瞻基的,所以当场就跪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