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时辰之后,李恪带着他的小妾郁闷的离开了“兰若寺”,所谓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指的就是他现在的状态。

而跟在他身后的小丫头洛洛,看着他难看的脸色,忐忑地问道:“殿下,为什么脸色这么难看?是不是太子说什么不中听的话了?”

“没你的事儿,以后本王与太子之间的事情永远也不要打听,也不要问。”李恪沉着脸,有些不耐烦地说道。

“喏!婢子明白了!”一句关心的话却遭到一顿呵斥,洛洛觉得有些委屈,不过想想自己的身份,她也只能把苦水吞到肚子里。

李恪似乎真的很宠这个小丫头(否则也不会带她见李承乾),看她委屈的样子,便觉心中不忍,想了想之后温言说到:“太子与本王虽非一母同胞,但却也情同手足,我们之间的事情决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所以……好自为知吧!”

“喏!婢子以后不问了。”洛洛乖巧的点点头,然后问道:“殿下,我们现在去哪里啊?”

“先送你回去,本王一会儿有事要办。”洛洛的话让李恪再一次想起李承承乾的要求,情绪再次低落起来。不过他实际上并不是在生气,苦大仇深的状态不过是觉得好多小钱钱飞走了。

那些该死的吐蕃人,没事求个毛的亲啊,惹毛了那个“睚眦必报”的家伙不说,连带自己都跟着倒霉。

李恪郁闷的去办事,李承乾蹲在皇宫里同样不好受。

将军们都出征在外,御史大夫们没有弹劾的目标,整天闲的无所事事的情况下,目光自然就转到他的身上,三天一小弹、五天一大弹,而且弹劾的名目繁多,让人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比如手里现在拿的这份奏章,竟然是特么弹劾自己总是留居“兰若寺”,不合礼制,要搬到天光或者丽正殿去才算合理。当然,也有更奇葩的,认为应该把东宫女眷全都撤出去,多为帝国储君留一丝阳刚之气。

这特么都什么对什么?李承乾无奈的再翻了四、五本,叹了口气苦笑着对李二说道:“父皇,这,这也太扯了吧?儿臣睡在哪,宫里有几侍女都要被他们管着?”

“让你来不是看这些东西的。”李二把儿子手里拿的一摞奏折夺回来,没好气地说道:“吐蕃的事情你怎么想的?你认为那个松赞干布真的有能力平定叛乱?”

“父皇,吐蕃叛乱是否平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地处高原,易守难攻。加上其游牧民族的习惯,如果让它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未来无异于又是一个东突厥,对于大唐,必将成为心腹之患。”知道历史走向的李承乾,将心腹之患四个字说的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而且李承乾说的并没有错,出于游牧民族的习惯,内斗平定之后,必须会发动对外侵略,这不单单是因为他们的掠夺习性,更多的也是为了缓解他们内部部族间的矛盾和排除异己。

李二点点头,想了想又问道:“吐蕃的情况为什么你会了解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