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似杜宥、李粱等臣子十分重视垦田的农民,认为他们是使国家富强的基石之一,但他们仍无法接受这种情况,在他们看来,只有一小撮人出类拔萃的人,才有资格阅读圣贤留下的书籍——如果你生来是农民,就该老老实实去田地里务农,而不是用站满泥土的手去触碰先贤留下的经典。
这是这个时代文人的固有偏见,无法根除。
“陛下!”
冷不丁地,杜宥高呼一声,朝着赵弘润拱手而拜,让后者吓了一跳。
“杜卿?”赵弘润惊讶问道。
只见杜宥拱了拱手,一脸严肃地说道:“请陛下务必将冶造局那些印刷书籍的机械,交予我礼部监管。”
赵弘润一听就明白了。
很显然,杜宥是担心冶造局在有这个能力后,将魏国所拥有的书籍通通印刷个几千份、几万份,广发于民间,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王族、士族无法再垄断书籍,未来二十年后,他们的地位将受到平民子弟的严重影响。
其次,所谓物以稀为贵,一旦书籍变得普及,纵使是前代圣贤遗留下的书籍,其价格与价值也难免出现影响,这对于杜宥来说,是无法忍受的。
赵弘润微微点了点头,他也理解杜宥的担心:万一圣贤的书籍泛滥到平民百姓拿他当厕纸用,这非但违背了他印刷书籍的初衷,也侮辱了著写这些书籍的圣贤。
不过在这件事上,他早有考量:“杜卿且放心,朕并不会坐视圣贤经典因为印刷术的出现而泛滥,纵使为了教授国民认字,朕也只允许冶造局印刷像《百家姓》这类认字用的启蒙书,那些先贤的书籍,朕并不会使其泛滥于民间。”
他做出这样的决定,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安抚王族、贵族、士族,使其不至于产生惊恐;而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觉得,魏国还没到可以大量印刷那些圣贤书籍的地步。
揠苗助长的危害,他也是懂得的。
听了赵弘润的话,杜宥这才放下心来,不过他还是请求赵润务必派人守住印刷术这个秘密——这非但是为了魏国的上流阶级,也只是为了整个中原其他国家的贵族阶级。
不过赵弘润倒不以为然,因为他知道,别看印刷术是跨时代的工艺技术,但倘若这玩意落在韩王然与楚王熊拓手里,这两位绝对会将其束之高阁,绝不会滥用,原因就在于印刷术的影响力太过于深远,对于当前时代的国家来说利弊参半,绝非是那种一下子就能使国家富强起来的工艺技术。
“这样吧,王甫,你回冶城后叫人整理整理,将印刷的器械,移交给礼部。”
在想了想后,赵弘润还是决定由礼部来掌管这项神器,毕竟礼部本身就是掌管仪礼的机构,其中当然也包括对百姓的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