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比赵弘润两次讨伐楚国,为何他作为一名魏人,却可以一次又一次从楚国拐带走该国的子民?
其根本原因,在于魏国对待国民的制度宽松,而楚国对待子民的态度苛刻,这也是一种“克制”。
反过来试试?想当初暘城君熊拓进攻魏国的时候,召陵、鄢陵等县的军民是如何死守的?
根本不可能投敌。
然而,在陇西的国策被秦国的国策所克制的情况下,陇西依旧坚持了近乎二十年才覆灭,虽说这与陇西魏氏中有临洮君魏忌与名将姜鄙的存在不无关系,但说到底,还是因为秦国并没有比陇西强到哪里去的原因。
这里所说的强,指的是综合国力,比如国内经济、粮食产量、工冶技术等等。
不可否认如今的秦国的确非常强,但是这份强,只能说是“强势”,是建立在军功爵制基础上的强势,是秦国无数为了博上位而不惜豁出性命的男儿,用自己的鲜血与性命堆砌出来的强势,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大”。
强势与强大,两者的含义是截然不同的。
当然了,尽管如此,如今的秦国,还是具有极大威胁力的,若没有人去遏制秦国的强势,或许过不了多久,秦国真有可能插足到中原来。
但话说回来,纵使是如今极为强势的秦国,他也存在短板,或者说弱点。因为此刻的秦国,正处于“以战养战”的模式,一边疯狂地对外扩张,一边用抢掠回来的物资支持战争,循环往复,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可是这种模式,存在着一个极大的弊端,也就是容错率太低。
简单地说,就是一旦秦国战败,他迄今为止所建立起来的优势,可能都会全部葬送掉。
倘若秦国聪明的话,相信他们在对外扩张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展开对内建设,提升粮食产量、提高工冶技术,等等;但倘若秦国并没有这么做,那么,或许只要几场败仗,就能让秦国一下子回到改革之前。
而最尴尬的是,秦国哪怕吃了败仗,也必须继续发动战争,否则,秦国的强势就会逐渐丧失。
尽管秦国也可以学中原各国那样积蓄力量,可这根本没有意义——按部就班的发展模式,秦国根本无法打败阻挡在他们面前的魏国,这就意味着秦国永远别想插足中原,别想获得中原先进的技术。
因为,魏国的综合国力,要比秦国强大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