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页

“是,大人,下官这就准备启程。”令狐智周三十来岁,这个兵部侍郎一直被人以为是靠着家族与皇室密切的关系得来的。

而且令狐智周甚至在李弘被任命为尚书令后,还曾主动找他想辞去其兵部左侍郎的职位,但被李弘当场便拒绝了。

令狐智周跟他的家族一样低调不惹人瞩目,但其能征善战的沙场才华,依然是其让李弘看中的原因,加上他对于募兵的改革一直都是持支持的观点,在这个时候,李弘是更不可能任由他辞职了。

今日点他的将,也有让他为自己正名的意思,加上无法无天跟在安西磨砺了好几年,如今控制在人数为五千人的铁浮屠,想来镇压一场暴乱,已经是绰绰有余,大材小用了。

就是兵部尚书任雅相也觉得,这尚书令大人是不是有点儿过于看中那些叛乱了?他们都是草草成军,根本没有多少战斗力而言,尚书令大人如此兴师动众,是不是过于谨慎了!

但所有人却没人敢去质问,而且他们也不知道,是不是尚书令大人还打着其他算盘呢?除了探探那六诏的虚实外,是不是还有其他目的?

第371章 人嫌狗厌

无论是哪一个时代,哪怕是上古石器时代,对居于高位的人来说,往往不会为具体的哪一件事情而感到棘手。

在他们的日常处理政务中,让他们为难的,往往是对未知事物发展的决策的对与错,让他们头疼的也就是,一个决策被他们拍板以后,在未来执行的日子里,通过实践后,证明他们的决策到底对不对,也是证明他们到底适不适合作为一个高官的唯一标准。

无论是皇帝陛下还是太子殿下,或者是中书、门下的长官、六部、九寺的负责人,往往都要承担这样的风险跟压力,每一项决策的作出,也代表着实践会来给他们一个答案。

如果决策对上几次,那么这个官员就是值得朝廷大力培养的,仕途也就宽广了很多。

但如果每每做的决策,都是与事物发展的方向相反,被事物的发展把脸打的啪啪响,那么这个人的仕途也就到头了。

这也是为何包括初唐四杰在内,甚至往后的真李白、杜甫等诗坛大家,在文化上的造诣让其他人难望其项背,但在为官一道上,却没有做出令人信服政绩的原因。

而李弘能够在大唐一直顺风顺水,则就是抓住了他九转十世这个大腿,对于大事件的了如指掌,才是让他身处东宫太子之位能够游刃有余的原因。

就像是两个人同时考试,人家真的是靠实力考试,而他却是在相同的规则场合下,用的是开卷考试。

如此一来,就算是想要被人超过都很难,而且他人还没办法抓住他作弊的把柄,就算是他告诉别人他作弊,估计别人也不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