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个大臣,能够在拿到了统领整个大唐北方,几十万军队的指挥决策权后,还能够没冲动的。
近日朝中有大臣开始弹劾李超,说李超把军国大事当成儿戏,之前一力要打,结果朝廷大动干戈,调兵遣将,都已经准备妥当,箭在弦上了,李超却又说不打了。这不是把军国大事当成儿戏是什么?
还有人弹劾李超在朔方,不奏报朝廷,就直接招降纳叛了五万降卒,使得朔方镇的兵额从五万暴增到了十万。
李超想干什么?私自招降纳叛,增兵至十万,他真的只是为了对付突厥人?他有没有其它心思?
也有人弹劾李超在朔方镇私设兵制,不用朝廷的总管营将等,而用兵马使、指挥使等职名,不用军、团、旅、队,而用什么厢、军、营、都、队、伙,兵制职名,那是朝廷才能变动的,李超一镇节帅,凭什么这样改动?
更有人认为,既然李超不打突厥了,而朔方又收回了,那朝廷没有丝毫必要再保留朔方镇这个区划,朔方八州应当归入关内道,要么就干脆再设一个朔方道。而不是保留这个朔方镇,朔方镇的职权太重了,这跟原来的行台有什么区别?李超一人把朔方八州的军政财赋人事等统统都管了,这不正常。
既然朔方平定了,那李超这个主帅就应当回朝,缴还兵符印信。
弹劾李超的奏章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些,只是胡乱攻击。有一些,则也确实说到了一些问题。
比如说,朔方镇还有无保留的必要?李超在朔方镇招降纳叛,扩军那么多是否有必要?还有李超为何要用一套新的兵制和武职名?
不过这些疑问,李世民在仔细的考虑了朔方的局势,还有唐突的势态之后,还是抛到了一边。
对于弹劾李超的那些奏章也全都留中不发了。
一个月收复朔方的是李超。
而直接用谈判,就把河曲地全都收复,没有引起大唐和突厥现在就开战的也是李超。
现在唐收复了朔方收复了河曲,灭了梁师都这个心腹之患的同时,却还没跟突厥闹翻,也算是奇迹了,这些都是李超的功劳。
换一个人去朔方,或者说现在就撤消朔方镇,这还有些为时太早。当初设立朔方镇,授李超朔方节度使,当然不是为了弄出一个不受朝廷管束的地方来。
那只是为了李超在收复朔方之时,能够事权更加统一,避免千里之外,还事事奏报朝廷,等候处置,免得贻误了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