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人与你有点瓜葛,振大爷。”袁慰亭苦笑一声“他在京里大概是玩腻了,想看看塞外风光,大佬正为爱子活动,让他到关外做一任逍遥王。卜五总不能挡振大爷的路,只好让他回来练兵。你看看,这说贴,你可有什么话说?”
“这说贴倒是说不出什么,营制上,与泰西营制差相仿佛,若真能照此编练,小弟想来,十年光阴之后,不敢说天下无敌,但纵横亚洲,应无什么大妨碍。单以陆军论,就算是与铁勒或是扶桑碰一碰,也完全碰的起。”
“要的就是这句话!”袁慰亭一击掌,脸上露出一丝冷笑“不少报纸上说我怕洋人,这话简直是笑话。拳乱才过去多久,谁敢说不怕洋人?可是为什么我们怕洋人,归根到底,就是兵不如人,技不如人。我若是有兵有钱,我为什么要怕洋人?朝廷已经要行新法,办宪政,等到宪政一成,到时候我倒要看看,是洋人怕我,还是我怕他们。”
赵冠侯远在关外,消息不大灵通,此时方知,这一年来的光景里,朝廷竟然发生了大的变化。朝廷经历拳乱之后,终于认识到,用了几百年的制度,也是到了该大改大动的时候。
与康梁等人的主张不同,朝廷并没有急着在一两年内,就把新法实行下去的念头,而是约定九年后,实行立宪政体。而在此之前,则是个学习准备阶段。地方上,各省成立咨议局,作为士绅与官府共治的机构,也是泰西,地方议会的前身。
而在朝廷里,太后准备成立编撰官制局,改革官制,参考泰西列强的官制,重新设立官位。袁慰亭作为北洋大臣,疆臣首领,也在官制局之内,作为会办。他对于这个身份显然极有兴趣,于改革官制,推行宪政一事,亦是雄心勃勃。
在军机处里,他只是学习行走的打帘子军机,按照时人笑谈,他的位置类似于轿夫中的第四名,全无主意。以他的出身,能做个全无主意的军机,已是难能可贵。可是他官职一高,志向与过去就不相同,再做个低眉顺眼的小媳妇,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追求。
在他头上压制的,主要就是翟鸿机这个大军机。他是翰林出身,单是这一条,就能把袁慰亭这个童子军机压的死死的翻不了身。朝内朝外,翟子久门生故旧无数,又是袁慰亭所不及之处。
若是官制改革,则旧有的出身之类的优势谈不到,即使门生故旧的关系,也不再能用。官身操纵,将控制在官制编撰局手中,以局而压吏部,自可让袁慰亭摆脱尴尬的出身,从而不受人挟制。
一想到可以扬眉吐气,不受制于人,他自是甘愿冲锋陷阵。赵冠侯身在局外,反倒是比他冷静许多,沉默片刻之后,忽然问道:“姐夫,谭壮飞等人,血尚未凝,你觉得老佛爷为什么突然支持宪政?”
袁慰亭对这个问题颇有些不解“朝廷战败,有目共睹,慈圣东狩,途中饱受颠沛之苦,行宪政变法图强,也在情理之中,这有何可疑?”
“姐夫,咱们想一想,即使我国行了宪政,与那些国家开战,胜负又如何。高丽之败,我大金对扶桑,一国敌一国,大国败小邦,比起这一次其实要窝囊的多。那时要行宪政,老佛爷的看法又如何?”
袁慰亭愣了愣,他先入为主,认定庚子之败,败于体制。太后亲见江山崩解,帝都沦陷的惨剧,所以要行宪政振兴国家,并未他想。
赵冠侯此时一提,他也想到,若论窝囊,则高丽之败,窝囊程度远超过这次与联军交战,当时慈喜不行宪政,这回却坚定的行宪,这里倒是有点可疑。他问道:“那依你之见呢?”
“小弟年轻,说不好,何况在宫里的耳目也没把消息送出来,这话不敢乱说,只能瞎猜几句。我听说张香涛入阁,不免就想起一件事,张香帅一入阁,东南互保上的人,也就姐夫您一个在地方掌权了吧?”
他这话一说,袁慰亭心头一震,仿佛一记铁棍正中顶梁,顿时将他的兴奋与欣喜砸个精光。东南互保之中,除去一些附和者外,主要的人物,除自己以外,李秉衡勤王自尽,章桐议和捐躯,刘一乾病故,张香涛已是最后一个有力之人。余下的巡抚之流,不过是碍于形势,受总督胁迫,不得不列名附署,慈喜也不会记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