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什么要求?”任世桢不为所动。
开玩笑,不管电影赚多少钱,这跟任世桢关系都不大,任世桢吃的是“皇粮”。
之前的电影业,还远远谈不上产业规模化,电影并不是一个盈利工具,人们甚至还没有进入电影院的习惯。
但《香槟沙隆》上映之后,情况好像出现了某些变化,电影不再是可有可无,逐渐变得重要起来,看起来,一个新兴产业正在形成。
当然了,最终市场的反馈,想要影响到任世桢他们这些幕后工作者,这肯定需要一个过程,也许是一两年,也许是五六年,谁都说不上。
“我的要求很简单,在影片中,要加入天主教元素,更多的天主教元素,随处可见的天主教元素,我要观看电影的人一抬头就能看到天主教的十字架。”奥尔巴赫想法很好。
不能说奥尔巴赫的野心太大,按照21世纪的话说,人家是投资方,还是有足够的话语权的,植入点广告什么的只是毛毛雨啦。
“那样就简单了,我可以去拍摄教堂和墓地,保证一抬头就是十字架。”任世桢的玩笑有点过分。
好吧,现在还不是市场经济时代,作为拥有决定权的导演,任世桢有权利决定他的电影是什么样的。
“哈,这个主意不错。”奥尔巴赫好像没有听出任世桢的讽刺,坐在椅子上的身体有点倾斜,斜靠在扶手上,侧向任世桢一侧:“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陛下那个‘天使’的绰号,你知道那是怎么来的吗?我听说你想拍一部有关陛下的纪录片,但陛下好像不怎么配合,如果你同意,我们教廷可以负责制作费用,甚至包括以后的发行费用。”
制作费用和发行费用,这几乎是电影的全部成本,制作费用先不必说,因为资料大多是现有的,不会付出太多,但发行费用可不一样,这占据了成本的绝大部分。
就以兰芳发行《香槟沙隆》为例,推广费用确实是没多少,因为现在的电影市场处于极端的饥渴状态,《香槟沙隆》又是第一部有声电影,而且制作的相当精美,因此不用担心推广费用,但相应的,由于使用了要付出较大成本的专利胶片,制作拷贝的费用是一个天文数字。
偏偏兰芳推广起来不遗余力,仅仅是拷贝就制作了上千个,这个成本可想而知。
也正是因为成本过高,所以如果没有秦致远的同意,任世桢就算是有资料、有想法,也无法把它们都变成现实。
现在有了教廷买单,听上去不错,嗯,听上去确实不错。
“如果,我是说如果,有部分镜头需要补拍,您也可以承担费用吗?”任世桢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