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亲王一下子没了主意,各人都有各人的意思,说的都不算错,虽然现在皇上已经开始看折子了,慈禧太后叫起,他也会在珠帘前听着,可极少说话,除非慈禧太后发问。
阎敬铭是不太管这些事儿的,他一心只管着财计的活,刚才心里还在想着发行货币的事儿,回过神来见到礼亲王有些烦恼,于是就开口说道,“王爷,这事儿,上头怎么说,咱们怎么办就是了!这里头的事儿,简单。”他也不是一味的干活之人,官场上的事儿,门清,“什么人选,万岁爷肯定是没个准的,咱们先把够格的人列出来,选个五六个人出来,履历都写起来,请皇上瞧瞧,若是想用谁,也圈起来,到时候咱们再请示西圣就完了!”
“秦人血性尚乱,民风彪悍,盛行私斗,唯有商鞅的铁腕护法,将这种私斗之风导引归正,施行军功爵制,组成了彪悍无比的秦武卒;又实行法制,严明社会秩序,使秦国政局井然有序,百姓安居乐业,将一个山东六国眼中的‘暴秦’规整为尚武遵法的国家,绝对不啻为再造之功。然而秦孝公鼎立支持与老秦贵族坚决反对的尖锐矛盾,却最终形成了商鞅法家精神完整传承与商鞅肉体车裂肢解的悲剧性冲突。万幸的是,商君以血荐轩辕,使得法家理念制度,深深的烙刻在了秦此后历代君主与老秦人的内心深处,须臾不敢或忘,宁死不肯违抗,直到秦始皇时代,仍奉商君书之法为圭皋,坚持以法家思想为执政理念,延请韩非,重用李斯,忠实的执行商君所提出的重法制,行郡县,焚诗书,开秦律,统一度量衡等政策,而代秦而起的汉朝,理性的‘汉承秦制’,智慧的‘外儒内法’,终将商君的法家精神以时代精神包装之进而流传开去,为中国封建王朝的铁血专制抹掉了最后一丝人情味儿的同时,也让中国的封建社会逐步走向繁荣与昌盛。以法制对中国影响而论,商鞅说第二,始皇帝不敢自居第一。”
王恺运侃侃而谈,将光绪皇帝的两个答案阐述的淋漓尽致,“假如庞涓与孙膑齐心协力,假如魏国能留住吴起,公孙衍,张仪,商鞅,范睢等等等等名士猛将,那么是否有可能六国归魏呢?假如赵国不是自毁长城,而重用廉颇李牧,是否能抵抗秦国虎狼之师?假如齐国不是耽于现状,而是居安思危,联手六国抵抗秦军,那么秦国统一是否还会那么顺利?山东六国,从来不乏名臣良将,然而总是缺乏明君圣主;也并非没有团结一致过。”
第813章 指点江山(二)
“纵使苏秦挂六国相印实行合纵,但君主们依然勾心斗角,蝇营于眼前利益,而没有一个能着眼于长远大局,却常常嫉贤妒能,使得人才西流汇入秦国,当然也有忠心故主之臣,但即使是屈原韩非,若非他们的身份是王公贵族,怕多半也会成为秦国幕宾。”
“所以名臣和明君,这又合了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之意了。”光绪皇帝点头凝思说道。
“就是这个意思了。”王恺运笑道,“本朝之中,高宗皇帝用和珅阿桂,文宗皇帝用肃顺,皇太后用恭亲王用曾国藩用左宗棠,都是最近的事儿,皇上倒是可以学上一学。”
“是,朕就是如此想的。”光绪皇帝点点头,“听说昔日有相士对肃顺判言:‘虽遇明君,不得其时’王师傅,这事儿可是真的?”
“江湖谣言而已。”王恺运微微摇头,“不可当真,若是不得其时,如今肃顺大人还在朝中为官,这又是从何说起呢?”
光绪皇帝显然是不信王恺运的话,但是皇帝也不好一直纠缠这些江湖术士的畿言,于是就继续说道,“请王师傅继续讲。”
“既然说到了六国归秦,今日说了秦的两利,倒是可以论一论六国的事儿,六国灭亡,自然是亡于秦之强大军政能力,可细细论起来,各国却都有不同的亡法,这里头的学问,那就是不浅了。”
……
军机处之内,阎敬铭刚才说的一番话说的很对,礼亲王连连点头,先军机处把关了,然后请光绪皇帝选几个出来,然后再给慈禧太后定夺,这样的话,程序上完完整整,又是应了慈禧太后的懿旨,更是彰显了光绪皇帝的孝道。
那么这个法子不算差,那么接下来自然就要推举人了,礼亲王开口了,“大家伙都议一议,咱们这些人,算起来都是上一个五年,一起在这里头当差的,大家伙的脾气习性我都知道,我的脾气大家伙也知道,凡事说开了就没事儿,既然是大家伙推荐,那么,在座的五位,每位举荐一位,如何?”
“礼王乃是首辅,理应要再多举一人。”孙毓文说道,“不然我们可不敢妄自举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