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页

初步的意向达成之后,剩下的细节就是具体的办事人员的了。所以剩下的时间就真的是很开心的玩耍了。不过一心赚钱的人其实真的是没有多少纯粹的玩耍的时光的,所以即使是在这后面的空闲时光里,小摩根和葛莱史东有时候也是需要一起商量一下的。

“葛莱史东,你觉得日本人会一路顺利吗?”等高桥离开之后,小摩根一边吹着海风,一边任由一个金发美女将各种各样的小食品送到他的嘴巴里,一边带着些含混的声音问道。

“一开始他们的确是要占上风的,这毫无问题。”葛莱史东想了想唐纳德的分析,然后继续说,“他们有一个大优势,那就是战争什么时候爆发,是由他们说的算的。俄国人受制于他们脆弱的后勤,根本就不可能主动发起战争,至少在西伯利亚铁路修好之前,那是想都不用想的。当然,如果等到铁路建好了,那日本人就绝对不会是俄国的对手了。这样一来,开战的选择权在相当一段时间之内都会在日本人手里。他们就能够挑选对他们更有利的时机来发起战争。”

“这当然是个优势,可是俄国人如果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呢?你要知道,需要高度警惕的时间其实并不算太长。满洲地区有好几个月的时间是不太适合作战的,而西伯利亚铁路还有一年多一点就能修通了。如果俄国军队保持住高度的警惕性,也许日本人未必能找到什么太好的机会。而且,葛莱史东,你知道吗,我也大略的自学过一点《战争论》,克劳塞维茨说过,在战争中,进攻是赢得战争的根本,但是在作战的时候,防御是比进攻有力得多的作战方式。远东的俄军虽然不足以向日军发起攻击,但是如果提高警惕防御,日本人一时间也未必就有什么好办法。”显然,小摩根对战争一样很有研究。的确,战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而一切政治,都是经济需求的表现。所以,战争,就是经济需求的最高斗争。所以对于最高明的商人来说,战争是最好的发财机会,一个不会发战争财的商人,绝对不是一个好商人。因而,一个不懂战争的商人,也绝对不可能是一个好商人。哪怕他不做军火买卖,也是如此。

“你说的不错,可是有个问题是,俄国人根本就没太把日本人放在眼里,在他们看来,日本的那些黄皮猴子怎么敢对他们动手,即便动手也不是他们的对手。当然,他们的高层倒未必是这样想的。但是在底层,他们出于政治需要,却是这样宣传的,这就导致底层,包括俄军的基层,都充满了对日本人的藐视。甚至于,这样宣传久了,上层的大多数人自己也真的相信了,或者为了个人利益,做出相信的样子了。这种相信,甚至会比前面的一种更坚定。因为有利益在里面。任何人,如果轻视对手,就不会认真防备。俄国人也不例外。即使上层有些人知道日本人和他们宣传的不一样,但这种宣传已经是政治正确了,不是随便能改变的,即使改变,短期内也不会有什么效果。所以他们也无法让下面的人真正警惕起来,而事情的落实却一定是要靠底层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疏于防范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日本人如果要找机会,就一定会有机会。”葛莱史东这样解释说。

“而且,你知道,我们有很多研究远东文化的专家,其中就有研究日本文化的。他们告诉我,日本文化很特别,他们有非常强烈的耻辱观念,却没有太强的是非观。因为缺乏是非观,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去做最卑劣的事情;因为耻辱观很强,他们特别不能容忍失败,一旦失败就很容易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再加上我们对日本历史,尤其是军事史的研究,我们发现,在战争上,日本人几乎不承认任何规则。因此,我们的专家认为,日本人很容易干出不宣而战的偷袭之类的事情。日清战争中他们就这样干过,而且没有受到惩罚,这一次他们多半还是要这样干的。一方面,由于轻视,毫无防备。另一方面却非常喜欢玩不宣而战的偷袭,所以,战争开局的时候会是什么情况,这不是很容易猜吗?”

“嗯,有道理。”小摩根点了点头。这个时候,在他身边的鱼竿上的鱼铃猛地响了起来。小摩根一下子像弹簧一样跳了起来:“哈哈,我的鱼上钩了!”

……

就像高桥预计的那样,当美国的几位大亨买下了六千万日元的日本国债之后,日本国债的销售形势立刻就好转了,不仅仅是在美国,在欧洲也是一样。只是日本政府是个穷政府,所以使馆呀什么的,里面都没多少工作人员。像后世希望国那种,一个大使馆里面几百员工的奢侈的事情,那个时代的日本是想都不敢想的。结果大量的事情都需要高桥亲力亲为。虽然高桥左右手都能写字,但是一番忙碌下来,在将剩下的国债销售一空之后,高桥的左右手都成功的肿胀了起来。

“不过,总算是完成了帝国的重托呀。”高桥对川口说,颇有点“我虽瘦而天下必肥”的味道。

“相信天皇陛下一定会对高桥君有所奖赏。”川口也很是羡慕的回答说。

“奖赏先不说,”高桥笑了,“我先回欧洲去,现在我们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了,剩下的就是看帝国军队的表现了。希望帝国能够武运长久。”

……

在同一天,在黑水公司的总部,唐纳德正在和一个俄裔员工谈话:“伊万尼奇,公司有一个业务要交给你。”

“麦克唐纳先生,为公司服务是我的荣幸。”伊万尼奇立刻挺起了胸膛,站得笔直的,就像是一根标枪。

“很好,请坐下来吧。”唐纳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