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此时在白马、延津一线布防的兵力有:刘延二千人马、曹昂三千杂兵、曹洪、关羽七千(原有五千,俘兵二千),再加上其亲率三千中军,正好也是一万五千人。其中既有精锐,比如曹操中军,及曹洪前锋军,也有杂兵,如曹昂所部,更有新收降的河北卒这样的不安定因素。对上淳于琼,胜负还真不好说。
更重要的是,一旦被淳于琼纠上,袁绍后继大军抵达,必陷于袁军包围之中。
敌我实力悬殊,既然已达到摧折敌锋的目的,曹操自然也不会一味硬顶。
四月初,曹操果断放弃白马前线,大军有序后撤。一路撤过武原、阳武、封丘,一直到济水边,最后退无可退,将大营扎在济水与鸿沟交汇处西南一片平地,当地人称之为官渡。
此地距曹氏集团大本营陈留,不过二百余里,的确是退无可退了。
在曹军于官渡设营,全力构筑最后一道防线时,袁绍大军也陆续渡过黄河,分别从延津与白马津登陆。尽管折了两员大将,损失近万人马,但对于还有七万兵马的袁绍而言,实力仍在曹操三倍以上,曹操能做的,只有防御,耐心等待机会,或反击,或捱到冬季,就可以打完收工。对于能否击退袁绍,曹操心里也没底,但就目前的战局来看,顶到冬季多半没什么问题。至于击败袁绍……曹操从未想过。
而眼下袁绍想得最多的,就是击败曹操,最好生擒此人,带到自己面前。嗯,届时是狠狠羞辱一番呢?还是故示大方,举杯相邀呢?这个,得好好想想,好好想想……
四月中,袁军逼近官渡,两军隔着鸿沟,构建大营,设置障碍,打造攻坚器具。
此时,夏侯渊与许褚两部已汇合,曹军兵力达二万,这是眼下曹操所能聚集的最大兵力了。
两军隔河对峙,彼此大营俱连绵数里,尤其是袁军,足足有五个大营,每营皆可容二万人,加上役夫在内,足足八、九万大军。大小营盘一座接一座,几乎望不到头。不得不说,这种人数上的优势,给予曹军的心理压力很大。
接下来,两军开始互相的试探,各出哨探,千方百计想弄清对手军情与后勤路线。同时不时派出小股步骑交锋,今日三五百,明日一两千,一月之内,接战不下十余次,互有胜负,但彼此折损的兵马都不多。
五月中,曹操得到从雒阳传来的第一条情报,整个情报未着一字,只有几个地名:白马、平阳亭、瓦亭、长垣、蒲城、匡城、平丘。最后在平丘以南、济水边的临济亭画了个圈圈,而这一串地名当中,一条弯弯曲曲的红线穿行其间。
尽管没有任何说明,但以曹操与荀彧的智商,一眼就明白这条红线代表什么。
曹操先是大喜,随后敛容问荀彧:“可信否?”
荀彧反问:“明公认为马骠骑愿意看我等亡于袁氏之手?”
曹操遂不复疑,传令夏侯渊率八百骑奔袭。
夏侯渊领命,让八百骑兵每人背负一捆干草与一小罐火油,从官渡后方出营,朝陈留而去。袁军哨探远远望见,报与大营,袁绍只当是曹军正常调动,并未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