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1页

杨暕问过后得知,凡是赵国官吏,每月都有两石半的额外粮食可以支取。这两石半的粮食虽吃不饱,但也足够让一家老小不饿肚子了。这些修纂史书虽是杨暕临时请来的,还不算是大赵正式官吏,但是他们也各自得到一份粮食。

而且不仅仅是官吏,就是城内分别在东市,西市,南市,还有各城门处都设了粥铺,每日施粥,去的百姓都有一碗热粥喝。

杨暕听了不信,心想自古以来围城,能顾得自己人马吃饱,手下士卒不去劫掠百姓家已经是十分不错了,竟然还有主动将军粮分给百姓食用的事情,这简直是不可思议。

杨暕自己特意还微服作为百姓,亲自去宫门正门则天门那粥铺去领粥。在排了两个时辰的队伍后,粥铺的赵军官吏,也不查问你的姓名来历,就直接将一碗热腾腾的粥放在杨暕的手中。

杨暕喝了粥,这粟米粥还算是黏稠,并非是那种清汤寡水的清粥,这粥喝了至少能垫垫肚子。

杨暕自己体验后,这才相信,确认城内粮草确实十分充裕。不仅如此杨暕大为感叹起来,在对待百姓,官吏之上,大赵确实作得极好的,李重九真正做到如古代圣贤般,视民若子,仅仅在这一点远远要胜过前朝。

大赵立国今日,深得河北百姓支持,果然不是没有缘由的。这李重九虽出身寒微,但是因此能懂得百姓疾苦,故而能得民心,能得民心,虽未必能得天下,但也不远了,杨暕不由感慨。

在经历围城两个月以后,虽说供应有所下降,官吏的月支粮降为两石,城内的粥铺也少设了数个。但洛阳城内百姓丝毫不见饥色,城内也是秩序井然,不过杨暕得知近来有些麻烦的事,城内的柴薪不够了。

杨暕去询问薛万述,薛万述回答说,这算是百密一疏,何况备战的日子,选是夏季,不需要烧火取暖,所以没有准备多少柴薪。所以导致洛阳城内柴薪不足,市坊上柴薪已是上涨十几倍。

杨暕对于这件事自是觉得不能坐视不理,他亲自至市坊找了商人,商议不得囤货,高价贩卖柴薪,以此取利,并令人从洛阳宫中拆掉一些破旧的宫舍,用这些旧料来顶替城内木柴的不足。

杨暕这一举动当然得到了洛阳士绅一片赞赏,自从杨暕认真修史后,众人对他都有种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之感。加上杨暕也将不少洛阳士子推荐给薛万述和李重九,让他们中不少人都出仕朝廷。

杨暕头上又加了一层举贤荐能的美名,昔日的纨绔子弟杨暕,今日已是成为洛阳百姓口中人人称颂的贤王。而今杨暕也是四十有许的人,换做当年他在为齐王时,别人称他为贤王,他必然是高兴得不得了,但是如今又有什么用呢。

这一日杨暕微服身在东市坊内,左右商铺大门虽是关了一半,但仍是有生意在做着,来东市的百姓也是不少,如往常一般虽是物资紧缺,但百姓脸上却没有菜色。

市坊中都有披甲的赵军士卒在巡逻,秩序即好,市署旗亭上,还有士卒嘹望。

杨暕随意走着,待走到街头柴薪店时,遥遥看见一名女子熟悉的身影,似是自己的故人。

杨暕一时间还以为自己看花了眼睛,待仔细一看,确实是月下名花的故人曲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