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页

不过李重九不准备,废除尚书令,中书令,他方才已说得很明白了,权力制衡这些,都是天下太平,政权稳固时,那是已无外患故而才对内寻求架构上的稳定。

而现在天下群雄割据,四方未靖,首要要求是政令贯达,上命而下效,有果断的执行力,这就需要一个强大君权在握,故而历代出身布衣的帝王,莫不是杀伐果断,雷厉风行的之辈。所以魏征提议设门下省制约君权,这对于李重九而言,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李重九沉吟半响之后,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决定,言道:“我赵国的官制,门下省废侍中,废次官给事中黄门侍郎,只设谏议大夫六人,纠正奏章得失;尚书省废尚书令,设次官尚书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管辖吏部,兵部,礼部,尚书右仆射,管辖户部,刑部,工部。中书省设中书令一人,中书侍郎四人,中书舍人八人。”

李重九说出决定后,温彦博等人既是思索其中的意思。而李重九废除侍中,黄门侍郎后,门下省权力大不如前,几乎形同虚设,尚书省废除尚书令,改委任左右仆射后,权势削弱,如此三省长官中,只剩下中书令一人。

李重九言要加强中书省,那是如何加强呢。

温彦博问道:“以往各郡上呈的公文,必须先经尚书省,再经门下省审议,之后再交给天子和中书省,眼下不设中书令,那么一切公文,是否由尚书省直呈王上呢?”

“不是,孤早就安排好了,”李重九正色言道,“一切公文先上呈中书省,如奏安、谢恩,贺折等一切不重要的公文,中书省自行处之,只留下奏事公文上禀于孤。中书省一切公文前,先将拟定答复之辞写一纸上,附本给孤亲阅,孤若许可,则发于尚书省,不可,则重拟。”

此言一出,众人都是惊叹,如此中书省的权力一下拔高。原中书省最主要任务是待天子拟诏,眼下一切各地公文,送呈转交,等于官吏言路都掌握在其手中。

一旁魏征听了言道:“微臣担忧如此,中书省之权不是过大,万一有奸臣蒙蔽,堵塞言路,下意不能达天听,不是重蹈覆辙了吗?不如令门下省谏官监督。”

此言一出,数人脸上有几分不自然,按照目前的格局,赵国首任中书令很可能是由温彦博来担任的,魏征这么说不是怀疑温彦博吗?不过众人看去,温彦博面上云淡风轻,丝毫没有愠色,果真有一方宰辅的气度。

李重九点点头,这也是历朝历代之患,历史上最有名的中书令莫过于杨林甫,杨国忠了,二人堵塞言路,欺上而不瞒下,弄得举国沸腾,唯独将唐玄宗蒙在鼓里,原因就在这里。

李重九沉思言道:“魏爱卿之言甚是,门下省谏议大夫确实当监督中书省之行事。”

魏征言道:“但是门下省谏议大夫,不过正五品上,如何能质疑正二品的大员?”

李重九对魏征这倔强脾气,大感头疼,说来说去还是要恢复门下省侍中之位,以与中书令分庭抗争。李重九不由想到明朝为了防止,取代中书省把握议政之权的内阁作大,是设了数名大学士相互肘制,以防止首辅专权。但这明显不适合,将来的中书令,在李重九心底,就是要担起萧何曹规之职责,在自己领兵在外时,中书令坐镇后方,处理好大小之事,若派人肘制,起了争执,难道还禀告身在千里之外的自己裁断。

但对中书令把持政令的危险,魏征说得也不无道理。

李重九言道:“再命各郡郡守,监察御史有专折上奏,可不通过中书省,直承于孤,以防弊端,就如此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