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页

按照李重九之前所言的那般,凡是两位同考官有一人认可的,就可以合格通过。

十二名同考官,每人批改差不多二十卷,每看过一卷后,他们就在卷上写上批注,无论可与不可,都要写上原因。

同考官批注之后,合格的卷子,被送入郡守府后院。

其中若连第一卷第二卷都答不好的,第三卷又没有亮点,想都不要想,同考官立即黜落。如此一百一十多张卷子,差不多就淘汰了三十余卷。

能送到后院的卷子,一二卷肯定都是过关的,故而四名副考官主要精力也是放在第三卷上,以论高下。

同考官手中一同挑选了五十余卷送入后院给副考官来批阅。

温,陈,魏,卢四名副考官,可谓政务繁身,要他们每个人都仔细看这五十余卷实在太难。

当下第一副考官温彦博直接将卷子打了回去再议。

于是五十余卷由十二名同考官连夜进行会商,众人讨论又黜落了二十多卷,这才剩下三十一卷给四位副考官。

下面三十一卷,众人不敢大意,深知取才之道,乃是关乎一个人的终身大事,不可让贤良遗漏,故而四名副考官每一卷都是需仔细看过。

每一卷上,四位副考官,必须在两名同考官的批注下,写在自己的批注。所以这三十一张卷子上需有六条批语。

这三十一卷都可谓涿郡一地的人才,几位副考官,有时看到卷中之言,不是拍案叫绝的都有。

魏征则是面露微笑,这一次郡试看来还是为涿郡网络的不少人才,自己身为郡守,能有几名得力官吏帮忙,自是再好不过。

卢承庆则是心道,原来寒门,乡野之中,也有不少人才,看来以后涿郡官场,非几家士族可垄断了。

而陈孝意却是默默摇头,毕竟这些人才都是拔入郡守府的,不能归于刺史府麾下,如此不可惜了,但幽州能得此人才,也算对李重九的大业有所帮助。

温彦博却早就看好了几篇,其中既有几名才华不错,切政见与自己相同之人,但却遗憾未能入选的士子。他想考后,就招揽他们为自己的属吏,作为自己的帮手。

四名副考官各自心思不同,最后费了三天功夫,按照郡学与在野各五人的名额,评出了十卷放在李重九的案头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