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鲁肃那日下了酒楼还记得要为卢毓、傅干、盖顺、裴潜四人去王垕面前扬名,却不曾想道德标准颇为飘忽的王垕义正言辞的拒绝了鲁肃,只道四人若是真的有才必然能入殿试。
鲁肃遗憾的走出霸府,向四人赔罪。
王垕却是暗暗记下几人,将这四位名士来参加考试之事告诉了曹操。
曹操听说卢植之子卢毓、盖勋之盖顺、傅燮之子傅干和河东裴氏子弟裴潜都来参加科举心下高兴不已,又觉得几人的父辈都是天下闻名之士,若是不让他们进入殿试恐伤了天下人之心,便在判卷结束后偷偷找徐庶、郗虑询问几人的排名。
还好,卢毓、傅干的才学在一众考生中本排在前列,盖顺和裴潜这次也发挥不错,四人都顺利进入殿试。
到了举试放榜之日,鲁肃陪同四友一起看榜,见四人全都进入殿试也是为四人欣喜,便再次和四人在太白楼痛饮一场。
就这样吃吃喝喝的过了几日,到了殿试那一天四人惊喜发现曹操今年出的题目居然是西征策。
四人中除了卢毓,剩下三人不是久居凉州就是住在隔壁的三辅,本就熟悉凉州事物。再加上盖顺有勇力,傅干晓人情,裴潜知地理,卢毓家学渊源军略也是不错,四人这一题都回答的相当好。
等到最后殿试放榜,四人都获得了前三十名的好成绩。尤其是裴潜,他通过分析地理规划平定凉州的行军路线,深得曹操的看重,直接将他点入了一甲,这个会试七百多名的河东裴氏子弟最终获得殿试第五名。其他三人中,卢毓十二,盖顺二十一,傅干二十九,都是相当出众。
至于一开始王垕看重的诸葛亮、徐庶的三个小朋友,石韬进入一甲为第四名,孟建和崔钧都是二甲靠前的名次,也很不错。
有趣的是徐庶在第一轮判卷中就发现了三个好友的试卷,为了避嫌连续三轮都让郗虑来评判三人的试卷。结果三人果然不负所望得到了很高的名次。
不过徐庶忧虑之后还会有这种情况,到时万一主考官徇私就会出现问题,上书希望下一次科举考试施行誊录制度,所有考生的试卷先由文吏逐字逐句抄录一一遍,再让主考官来判卷。不过那样一来必然会耽误很长的时间,再加上一些隐秘的小原因,王垕认为这个提案还需要仔细研究。
此事赞且不提,反正连续两年进行科举,雒阳朝廷也不再缺少官吏,暂时两三年内不会再行科举了。
最终大汉第二次科举考试结束。状元为连中三元名满天下的九江蒋干,榜眼为和蒋干化敌为友的太原王凌,以及之前不显山不露水,作者都忘了描写两句的楚国平阿人士,雒阳传闻是蒋干远方亲戚,实则没有这件事的蒋济。第四名石韬,第五名裴潜。
去岁科举刚结束没多久朝廷就出现大量士族官员辞职的风潮,导致本来因为科举而兴起的文华之风被紧张的气氛所取代。今年雒阳本地士族已经躺平,他们疯狂的交好这些新科进士,尤其排名靠前的进士更是收到大量达官显贵的招待。
在这种情况下,鲁肃要离开了。
卢毓、盖顺四人得知连忙推掉酒席诗会,来为鲁肃送行。
雒阳城南十里亭,四人摆出些酒水,依依不舍的道别鲁肃。
卢毓道:“子敬兄,我们与你相处时日不长,但知你才是天下第一等的大才。像你这样的人才为何不留在朝廷,与我们一同复兴大汉?”
其他三人也都是类似的想法,但往日间不好意思说,只能在送行时由最年幼的卢毓来问。
鲁肃举起酒杯一饮而尽,扬天大笑三声:“哈哈哈,诸君,你们都久居北方,可见过南方那细密的水网间人们是如何过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