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闻言微微一笑,“丞相果然是真知灼见,你的这条所请,朕准了。”
台下的钟繇似乎并未讲完,随即说道,“多谢陛下,老臣还要些许补充。太学自汉武以来,讲解只是儒家的经意,其余学派的好似并未有太多的涉略。老臣以为,这似乎有些过于偏颇了。”
此言一出,殿内再次哗然。
因为毕竟自汉武以来的四百余年,太学所讲授的只有儒学一家。
更重要的是,殿内的这群大臣们除了武将之外和极个别,几乎全部都是儒家出身。甚至准确点来说,钟繇自己学的也是儒家,可他如今却又一丝断自己后路的嫌疑。
钟繇不顾殿内众人的议论,接着说道“老臣以为,大秦之兴盛,功劳在于法家;汉初之宽息,功劳在于黄老道家;孙武、吴起、王翦等人的不世之威名,功劳在于兵家;弱六国而强亲的张仪,功劳在于纵横家和辩者;一人守一城,功劳在于墨家;天地五行、百姓农耕,功劳在于阴阳家;而教化天下,功劳在于儒家。
对于天下来说,这百家之法缺一不可,太学都应有所涉略,只是在平时注意主次即可。应当聘请各个学派的老师,甚至朝廷在职的大臣们,在不耽误不定时赴学院教授课程。
昔日齐国有稷下学宫,在思想上兼容并包,没有门第之间,没有学派之分,为当时的天下创造了诸多名士。荀子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诸如孟子、李斯、韩非子、邹子、慎子、申子等人,都是从稷下学宫走出来的。齐国的风貌也因此焕然一新,天下士子无不以师学稷下学宫而为名,从而成为了战国时期的一大霸主。
如今天下大定,百姓安居乐业。我大魏自然应当广泛兴学,以效法故人之稷下学宫。另外,老臣谏言,在太学之外,另并行设立‘国子学’,旨在与太学一同双管齐下,为我大魏之万世基业,源源不断的输出人才。愿陛下,为太学和国子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刚开始群臣们还有所议论,可越听越发觉得丞相钟繇说得有道理。另外他们虽然不知道这个新设的国子学是怎么样,但按照昔日里太学来看,这两所朝廷所设立的学校,日后也是为他们的子弟所设立和服务的,凡吏禄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均可以将自家的子弟送入太学学习,经过考试之后便可拜官郎中甚至太子舍人。
虽然也有部分,从各州郡推荐上来的寒门子弟,但那毕竟的是少数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没有提出太大的反对意见来,具体学什么就让他们定好了。
之时,十数年后的太学,无论门楣高低,只要真实有才的天下士子,都可以入之而求学。恐怕这些,是现在大殿内除了钟繇之外,没有人所能够想的到的。
而待钟繇说完后,整个大殿之内竟然变得鸦雀无声,旨在看皇帝曹丕自己的意思了。
龙椅上的曹丕,一时间竟然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他自然知道钟繇此举没有私心,是为了大魏的江山社稷着想。
思索了一会儿,皇帝曹丕不紧不慢的开口道,“丞相此言,甚有道理。昔日里,朕有意让丞相兼任太学祭酒,不知丞相意下如何?”
(本章未完,请翻页)
钟繇闻言,随即朗声道,“谢陛下隆恩。”
“只是”,曹丕眉目微皱接着说道,“这国子学祭酒,朕暂时尚无合适人选。哎,若是蔡伯喈(蔡邕,字伯喈)尚在,自然是国子学祭酒最佳人选,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