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宋兵操典’先发下去,大家回去好好看看,若是有其他的意见或者建议尽快提出来,我们在一起商量与探讨。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完善,日后我大宋所有的军队都要按照这本‘宋兵操典’进行训练,所有的将领也都要按照‘操典’上的军容、军纪严格要求自己,我们要带出一支无敌之师以横扫天下,今日我们先商量下眼下军队的重组和奖赏问题。”赵昺一脸微笑的对着众人说道。
本来都在津津有味的看着“宋兵操典”的将领们纷纷抬起头,目带希冀的望着赵昺。
虽然“宋兵操典”里关于军纪、奖惩制度、军容军貌、操练方法以及简易的兵法都写得非常的详细,里面很多东西甚至都是他们没有见过听过的。
但是相比赵昺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此时“宋兵操典”的内容虽然吸引人,但是军队的重组和奖赏更让在场的将领们关心。
原先临安城内军队不多,加上李虎后来赶到的一万八千步兵总共也就只两万四千余人,而今天一下子多出了五万元军,临安城内的总兵力也一下子达到了七万余,这已经算是一支大军了。
而此时的重组关系到每个将领的职位以及前程,是以底下的将领们都竖起了耳朵,认真的听起来。
“各位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赵昺依然微笑着问道。
底下一片安静,赵昺巡视了一边底下的将领,见无人肯提出建议,于是开口说道:“既然诸位爱卿都比较腼腆,不肯提出建议,那么朕就直接宣布了:今日巴雅尔肯弃暗投明,带着五万元军将士投靠我大宋,朕心甚慰!但是朕要的是一支永远忠于我大宋,敢战能战想战的精兵,所以对这五万人,朕的想法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心意来,愿意留下的朕热烈欢迎他成为我大宋无敌之师的一份子,不愿意留下的发些盘缠让他们回去,而至于他们是回自己的家乡还是直接回去元军当中朕不加干涉,而此事就交由甘爱卿去办。”
赵昺此言一出,底下众人尤其是巴雅尔心里颇为震撼,自古以来对待投降的人要么全部杀掉,要么就是打散安排于各军中,很少有发盘缠让其自行回去的做法。
谢枋德立即站了起来,出言劝阻道:“皇上,此事不妥,若放任投降的元军离去,万一他们又回到元朝军中,我们岂不是放虎归山,日后这些虎若反咬我们一口,岂不失算?”
赵昺却摇了摇头,说道:“谢爱卿的想法朕明白,但是朕有不同的看法,昔年诸葛孔明对孟获七擒七纵,是何等的心胸与气度,而也因为此孟获最终才完全降服蜀汉。朕今日敢放了这些人,若他们再回到元军当中,朕来日就一定会将其再次俘获,直到完全臣服于朕为止!”
霸气,何为霸气?赵昺此时的话才叫真正的霸气。
在场的所有将领都被赵昺的霸气所折服,尤其是巴雅尔,看向赵昺的目光中充满着敬畏与崇敬!
甘天龙站起身对赵昺行了个不太标准的军礼,说了句“属下遵命”。
其实在“宋兵操典”成书以前,赵昺就曾多次与甘天龙商讨过书中的内容,也曾教过甘天龙这种新式的军礼,虽然甘天龙并不以为这种军礼比拱手礼更为隆重,但是赵昺坚持,他也只得跟着学了几遍,此时行了出来多少还觉得别扭。
但是底下的将领们却觉得颇为新鲜与好奇,而这个军礼对于他们这些常年征战,手上时时拿着刀枪的人来说,这种单手而行的军礼却显得简单易行。
赵昺也站起身给甘天龙回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微笑着对众人说道:“刚才大家也看到我与甘爱卿所行的新式军礼,大家回去就可以教你们下面的将士们练习,日后军中将取消一切跪礼,只要行这个军礼就行。另外关于军队重组问题,具体等甘爱卿将所有愿意留下来的人员数字和名单统计出来后在做安排。而关于奖赏,岳定北、刘东、杨西风你们三人将我们到临安后所有将士的功劳统计出来,改日朕在论功行赏。今日就到这里,大家都回去休息吧。”
赵昺本想今日就将军队给安排好,但是还有很多事情都没有统计出来,总不能在那里瞎安排,在加上这两天大家都非常的疲劳,是以匆匆的说了几句便赶回帅帐休息去了。
第二日一早,甘天龙就将人数全部统计上来,看着满眼通红的甘天龙,赵昺暗暗的点了点头。
手底下能有这样努力做事不辞辛劳的属下,赵昺感到很欣慰与感动。赵昺看了看手中的统计名单,疑惑的问道:“只有三千人愿意离开?”
甘天龙兴奋的答道:“回皇上,这三千人都是些老弱病残,他们自觉在军中日后也很难获得军功,才主动提出离去的。剩下的四万七千人都自愿留下效忠皇上与大宋。”
赵昺点了点头,笑着说道:“那太好了,我们现在正是缺人之际,有了这四万七千人,我们就可以成为一军,日后加以训练,定能成为我军的中坚力量。不过这些人还得甘爱卿你多做做思想工作,像昨晚的忆苦思甜会可以多开开。”
“‘忆苦思甜会’?皇上这个说法好,以后臣定当加倍努力,争取早些将他们的思想全部转到我们大宋这边。”
“嗯,现在人员多了,你们政治参谋部也要多招募些人,朕允许你从这些降兵中优先挑选。另外你们政治参谋部以后要一分为二,一部为政治部,主管就叫政委,主要负责军中的思想建设和军纪作风建设,另一部为参谋部,主官叫参谋长,主要为日后行军打仗做好参谋。这两个部门都由你管理与统筹。”
“臣遵旨。”甘天龙激动说道。
“还有一事也是迫在眉睫,你要尽快招募些会医术的人,成立军医部,并配些常用的解毒疗伤药随军带着,以防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