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马嵬坡(二)

大唐万户侯 高月 3570 字 2022-09-20

国忠慢慢走下马车,无精打采地向宫里走去,居然用宣他,他又有什么办法?难到要他杨国忠披盔带甲上阵冲锋不成?

“杨相国留步!”

刚走宫门便听见身后似乎有人在叫他,杨国忠回头望去,只见从另一辆马车上跳下一人,风风火火向他跑来,及近前,这才看清楚,原来是兵部尚书韦见素,只见他双眼布满血丝,脸色乌黑,显得憔悴不堪。

杨国忠心顿时轻松起来,似乎有韦见素操劳,自己的压力就少了一大半,他是兵部尚书,调兵之责,他不承担谁来承担?

“呵呵!韦尚书也是被皇上召来吗?”杨国忠满含同情地问道,可他的语气却带有一点幸灾乐祸。

“相国!现在大敌当前,我们要众志成城,为皇上想法退敌才是,而不应象你这样

杨国忠的漫不经心让韦见素有些愤怒了,当初要不是他拼命怂恿皇上让哥舒翰出关迎敌,会成今天这个局面吗?

“我怎么啦?韦尚书,你要把话说清楚!”杨国忠的嗓门立刻提了起来,当年无赖的本色再次暴露无遗,他指着韦见素跳骂道:“你是兵部尚书,哥舒翰出关的责任当然应由你来负,造成今天的局面完全是兵部无能所至,难道不成让我杨国忠来担吗?”

“你他,便大步向前走去。

“果然是想恶人先告状,你走这么快干什么!”杨国忠仍然不依不饶地追上去,他跟在韦见素身边恶声恶语道:“如果不是去告状,难道韦尚书是想去承担责任吗?”

韦见素阴沉着脸大步向前走,一声不吭,但杨国忠却越说越有劲。他连讥带讽道:“我看韦尚书是想告老还乡吧!”

“够了!”韦尚书终于忍无可忍,他一声怒喝道:“杨国忠,你还有半点相国之度吗?请你自重!”

他的声音很响亮。所有的宦官和侍卫都被韦见素的愤怒惊呆了,这里离御书房已经不足二十步。这么响的声音。皇上会听见的。

果然。高力士从房内探出头来,急向他们二人摆了摆手,让他们安静。

韦见素有一点后悔,他快步走到高力士面前,向他低声道:“皇上现在可方便?”

高力士轻轻点点头。“你们二人一起进来吧!”

李隆基正躺在龙椅上。双眼无神地望着房顶。潼关丢失,哥舒翰和三十万大军下落不明。一切来得这样突然和意外,使李隆基感到自己想是一片可怜的小枯,被暴风雨随便的吹打和蹂躏,他的睫毛一上一下地跳动,好象眼睛里掉进沙,他半张着嘴,苍白地脸上没有一丝血色,他心既慌乱又害怕,他仿佛看见无数面目狰狞的叛军杀进长安、杀进皇宫,将他从龙椅上拖下来,然后由那头肥得象猪一样的人坐上去。

然后,杨玉环被从内宫里拖出来霍地坐起来,显然,杨玉环激活了他生命力。

“陛下,杨相国和韦尚书来了!”高力士恰到时机地向他禀报。

“让他们进来吧!”李隆基疲惫地坐直了身,他们来又有什么用呢?

“臣韦见素参见陛下!”

“臣杨国忠参见陛下!”这个时候杨国忠显得很低调,在站在韦见素的身后,让韦见素地身挡住李隆基地视线。

李隆基冷笑了一声,杨国忠地这点小伎俩能瞒得过谁,但此时他已经无心计较这些细节,他苦笑一下,对他们道:“哥舒翰有负朕的重托,竟失守潼关,现在责他也无用,现在朕请两位来商量对策,你们一个是右相、一个是兵部尚书,朕希望你们二位不要推脱,替朕想一个万全之策。”

杨国忠听他将责任推给了哥舒翰,紧张的心顿时放了下来,他一步走到韦见素前面,向李隆基施礼道:“陛下,臣曾做过益州长史,深知巴蜀之地沃野千里,而且易守难攻,臣建议陛下幸临巴蜀,以察看蜀人风情。”

“这李隆基有些心动了,他也有这个想法,杨国忠的建议说了他的心思,杨玉环是蜀人,若回她故乡去避兵灾,她一定会乐意前往,他目光一转,满含希望地向韦见素看去,只要他也一力支持,此事就可以拍板。

“陛下不可!”一旁地韦见素看出了李隆基有些被说动了,他大急之下,一步跨出来道:“陛下若走,那长安百万民众怎么办?大唐先祖地陵寝、宗庙怎么办?陛下,不能走!”

“韦尚书,你所言何其谬也!”杨国忠冷冷地说道:“关无兵,叛军只要两天便能杀到长安,难道你想让陛下亲自去守城吗?”

韦见素不理会他,他只向李隆基急切地说道:“安西节度使李清在陇右还有数万精兵,陛下可诏之来勤王,现在长安还有两万羽林军可用,再动员百姓上城防守,实际上只要坚持两天,安西军就能赶到,陛下,安禄山可用之兵也并不多,他要防河东军南下,必然不会倾兵前来,这样,我们未必没有机会,请陛下三思!”

“若李清不肯来勤王呢?”杨国忠此时

容忍李清坐大,一但李清率兵前来,他比哥舒翰还要相位,他立刻反驳道:“韦尚书所言都建立在假设之上,若李清不肯来,若安禄山倾兵前来,一但包围了长安,陛下再想走就晚了,还有,这些羽林军平日养尊处优,去唬唬老百姓还行,让他们上城打仗,恐怕见到血就摊了,守两天?亏你想得出,我看连一个时辰都守不住,陛下,不能冒风险,三十计,走为上。”

“陛下!要以社稷为重啊!”

“好了!都别说了。”李隆基心极为厌烦。他既想走,可又不愿担这个丢弃祖业的责任,便向他们挥了挥手。“你们都下去吧!”

待两人退下,李隆基背着手在房间里烦躁地来回踱步。杨国忠虽然是劝他跑。但他颇为心动。而韦见素说地也见几分道理,可是风险太大。

忽然,一个念头从他心里冒起,自己为何不先立太,命太守长安。自己去蜀呢?一但长安不守。自己立刻宣布让位。那丢长安的责任就不在自己身上,如果长安不丢。自己再回来继续做君王好了。

想到此,李隆基精神大振,他刚要下旨,忽然又犹豫了,照他的本意,是立李豫为储君,可反对李豫的人实在太多,一但立他为储君,不但众人不服,而且他也镇不住原地区的军阀,如果最后导致他们各自割据,那才是更严重的问题。

李隆基头又痛了起来,左思右想也下不了决心,只得将此事先搁在一边,这时,高力士在一旁低声道:“皇上若拿不定主意,不妨休息一下,精神好了,或许就能定下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