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头利如芒,恒持照眼光。铁骑追骁虏,金羁讨黠羌。高秋月,胡地早风霜。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
天宝八年十月,大唐原已经朔风劲起,充满凉意的秋风横扫大地,落被卷走,大地一片苍凉;到了西域,风变得更加刺骨,尤其是早晚,厚厚的皮袄已经难以抵挡寒气。
但到了疏勒以南,约千里外的婆勒川地区,这里已是冰雪的世界,一眼望去,皑皑的白雪掩盖着大地,大块黑黝黝的巨石突兀在河两岸,在昏黑的光线下俨如狰狞的怪兽,巨石下的土地没有被冰雪覆盖,却显得贫瘠而荒凉,没有半点生机,一切都在严寒凝固了。
血红的太阳渐渐地落山了,黑夜即将降临,蓝色的夜影笼罩着雪谷和山坡,可耸入云端的山峰顶端却在最后一抹残阳的映照下,变成了瑰丽的玫瑰色,象梦幻的花朵在天际闪烁着耀眼的光焰。
这里是兴都库什山脉的北麓,喷赤河的河面已经结冰,象一条玉带缠绕在雪峰深谷之间,这时,河面上远远出现一群小黑点,在缓慢地移动,或许是参照物过于巨大的原因,让我们俯冲千丈而下,这群小黑点蓦地变大了,这竟然是一支军队,一支约五千人的唐军。
他们无论马还是人都一样的骨瘦如柴,脸上显示着难以掩饰的疲惫,双眼无神地盯着前方,脚下在本能地、机械性的移动。尽管他们已经疲惫不堪,但大唐军旗依然笔直树立,在夜风猎猎飘扬。
他们便是从疏勒出发的大唐东路军,穿越葛罗岭、再向南横跨葱岭,在葱岭守捉得到短暂地休整后,再向南行军,在路上他们几乎度过了整个秋季,整整五十天的时间,他才走了八百里,由此可见行军的艰难。
这时。一匹马沿着河岸飞驰而来,马上是一名品衔颇高的军官。他便是李清的副将,疏勒捉守使席元庆。他年纪约三十出头,身材不大,很瘦,但骨架宽大,脸上棱角分明,嘴角绷成了直线,眼睛里终年难见一丝笑意。一看便是那种极坚持原则之人。
看得出他也很疲惫,但他依然强打精神向冰面上高声呼喊:“李都护,前面二十里外就是连云堡了,我们等一下探的消息吧!”
声音逆风而行,连声线都仿佛被冻住了,席元庆连喊三声。李清才终于听见,他一扬手,队伍停了下来。和士兵们一样,五十天的行军,李清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强烈的紫外线使他的皮肤变得粗糙而黝黑,他也瘦成了一把骨头,缺乏睡眠的眼里布满了红线,乱蓬蓬地胡已经很久没有梳理,在寒风凝成了冰坨,可他总是乐观而充满精力,让士兵们觉得,疲劳、艰苦、饥饿、淋雨、冷冻都不能将他制服。
作为东路军的主帅,李清没有任何特殊,和士兵们睡一样地毡毯,一样的干粮就着雪水咽下,士兵们默默地看在眼里,谁也无法将他与曾经地户部侍郎联系起来,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他的坚韧与顽强、他的朴实与乐观终于赢得了士兵们衷心的拥戴。
李清抬头看了看周围环境,这里河谷开阔,两边是陡峭的悬崖,就算从悬崖上滚巨石下来,也伤不了他们,不可能有什么埋伏。
“大家到岸上休息一下吧!”李清随即命令道,声音虽低,却不容抗拒,命令一个接一个地向后传达下去,士兵们纷纷离开冰面,回到岸上,大家都累坏了,扔下行李,一屁股就坐在冰雪上,有的士兵解开酒壶,灌下一大口酒御寒,也有的士兵脱下厚厚地军靴,拼命地揉搓已经冻得溃烂的脚。
李清坐在一块石头上,用匕首的柄敲打自己冻得梆梆硬的胡,很快便敲下两片冰来,他使劲地揉了揉,胡这才变软了。
这时,席元庆走过来,手指一块外形颇似巨象的大石,感慨道:“前年大帅从此经过时也是晚上,以为它怪兽,便一箭射之,现在想起来就仿佛昨日之事。”
李清拍拍他的肩膀,身挪了挪,让他坐在自己身旁,望着远方皑皑地雪山,微微笑道:“席将军,我听一些老兵说,过了连云堡,上面的路更加艰难,当年你们险些下不去。”
席元庆点了点头,“是的,尤其是过坦驹岭时,士兵们都惧怕不肯下,大帅便派人先走一步,再扮作阿弩越城人前来迎接,士兵们这才肯下去。”说着,他眼充满了骄傲,仿佛陷入沉思之。
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先去连云堡探路地段秀实带着十几个斥候回来了,他翻身下马,疾步走到李清身边禀报道:“都督,连云堡尚有守军一百,都是我大唐士兵。”
“才一百人?”李清微微有些惊讶,“不是说有百守军吗?还有五百人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