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这两道命令的颁布,中央政府主导的公学体系在魏帝国开始全面复苏。
除了中央太学开始破土动工扩建之外,地方上曾经失落的学宫、学校也被地方政府纷纷重拾,有了重建并且招生的准备工作。
州设学宫,郡设学校,然后是中央的太学。
眼下这个阶段,三者并没有教学等级上的高低之分,不会说学宫就会比学校要好。
只是因为设立方的行政级别不同,所以称呼也不同。
但是州学宫和郡学校的学籍和太学学籍是一样的,在吏部和礼部这边也没有任何不同,不会因为你没有得到名师教导就不认同你的学籍。
有了学籍,才能参加官员选拔的一系列政治行动,才能被承认为帝国官员,没有学籍,任你惊才绝艳精通五经,也没有什么用,不承认就是不承认。
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个学籍,就相当于是接受了政府教育的象征。
也就是说,你的教育人不属于任何私人,而属于中央政府。
你不是任何人的门生,硬是要说的话,你是中央政府的门生。
郭某人到底还是对门生故吏这一社会现象下手了。
官员们纷纷慨叹。
虽然早就知道皇帝陛下的权力欲望非常强大,却没想到他对这个事情也要下手。
之前用行政手段限制了故吏的数量和权力,大大降低了地方开府官员的权势,使之无法对抗中央。
现在又折腾出一个学籍,把门生这一扩充政治权力的路途给堵死了。
学籍这一招是真的狠呐。
一个简简单单的身份转换,就让门生这个群体失去了可以存续的土壤。
大家都是学部主导的公学里的学子,接受的不是某一家的私家教育,而是中央政府的公共教育,每个人都一样。
这还能算是谁家门生呢?
但是这样的结果早在四大家族交出经典解释权和施教权的时候应该就已经预料到了。
那么重要的东西都交出来了,多一个门生还是少一个门生,其实意义已经不大了。
皇帝陛下把大家的关系网络撕扯的七零八落,强行在这一环节添加了政府认证这个过程,把士人们的自说自话变成了国家正规程序,并且插入了他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