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没有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把勃固城改造为一个真正的棱堡式城池,但新修成的几个大尖角依然发挥出了棱堡大致拥有的作用。
与欧洲早期的钝角式棱堡不同,新改建的勃固城从原先中式的四角建筑被弄成了八角,而这些形成的夹角就是最佳的火力交叉覆盖射击区。
缅军只出动了三千人,当然无法进行围城式的操作,只能进攻八个夹角中的两个,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两个部分,而这两个部分却都会同时受到左右两个方向的射击。
万历一式火枪的一大特性就是枪管内有膛线,虽然这膛线既浅且直,与后世的螺旋膛线完全没得比,但就目前来说,依然有着远超同时代滑膛枪的射击精度。再加上高务实到底知道黑火药的最佳配比和“颗粒火药”原则,使得该枪的射程也几乎可以达到当前技术条件下的最佳状态。
而万历一式配合棱堡进行守城的战术,高思廉作为一个靠极少兵力开辟了华英一地的拓殖使,其实是非常熟悉的。
就像黄芷汀在金港阅兵时参观的“水山堡”一样,高思廉在往华英扩张的过程中至少修建过七八处大棱堡作为层层推进的堡垒据点,对于如何将棱堡守城时的火力发挥到极点,他非常有经验。
按理说敌军还没有进入夹角时就可以进行射击了,那个区域被高家军称之为“第一射击区”。但这时候射击的杀敌效果通常不是太好,偏偏又很容易惊退敌军,所以当需要示威式杀敌的时候,高思廉是不会选择这种第一时间开火的战术的。
第二射击区则是敌军进入夹角之后的那片区域。这一片区域通常来说已经可以形成交叉火力了,但具体而言却要看城池或者说大棱堡本身的体量,如果城池太大,则这个第二射击区就可能无法做到火力全面覆盖,因为枪支的射程还是不够。
至于第三射击区,那就是夹角的角尖位置,这里是交叉火力完全覆盖的区域,可以造成最强大的攻击,而等敌军到了这里再发动,则敌军不仅要被一通突如其来的强大火力打懵甚至打崩,而且在他们崩溃之后也面临一条绝望的归程——跑回去的路上还要被打一路。
缅军的三千试探部队不负众望的被打懵了,在第三射击区的交叉火力覆盖范围内,他们遭到了勃固警备军的迎头痛击。
金港警备军充实到勃固警备军中的低级军官纷纷亲自带队射击,并且在射击时高声提醒那些新兵蛋子们射击步骤,什么时候该装药,什么时候该装弹,什么时候该射击,什么时候该清理枪管,什么时候再次装药……等等,这些经验丰富的军官们都大声喊话,以免初摸火器的孟族战士们瞎搞。
虽然在城楼一角掩体后观战的高思廉对这批新属下的射击速度有些失望,对他们的射击精度也很不满意,但战术本身的成功不可置疑,扎堆冲上来试着架设云梯的缅军没扛几轮乱射就纷纷陷入崩溃了。
实际上,这时候的缅军伤亡还并不大,高思廉能看到的这一夹角方向,缅军的损失不会超过两百人,假设另一夹角也是类似的战果,这几轮射击下来缅军的损失也就四百人左右。
按照高务实反复跟他们强调的观点来说,“排队枪毙”这种战术,很多时候比的就是纪律,就是谁能扛过对射的第一波伤害而不崩溃,所以战列线的第一二排有时候全打光也是寻常事。
高思廉理解这种战术,不过对面的缅军显然不理解,不仅不理解,而且他们面临的情况也不同与战列线对射——对射总是双方面对面的,你有机会一枪崩了我,我也有机会一枪崩了你,是生是死全看运气和射击速度。
而缅军之所以只损失了这点人就开始崩溃,关键问题在于面对棱堡中的敌人,他们根本没法反击。只有腰刀的他们甚至连弓箭都没有配备,除了徒劳地举起手中简陋的木盾,根本一点办法都没有。
除此之外,其架设云梯的进度也直接归零,因为棱堡虽然修成,但高思廉并没有放弃传统的战法,城墙上依旧有士兵负责向下投掷滚石檑木,当头浇下“金汁”。况且,夹角城墙中的射击口也可以对着对面城墙射击蚁附攻城的缅军士兵。
总而言之,这一块区域已经形成了立体打击,缅军几乎处于瓮中之鳖的状态,想进进不得,想退不好退。
最终这批倒霉蛋只能强行冒着火力网的疯狂开火往来路溃退,等其中的幸运儿终于逃出升天时,才发现身边的战友已经寥寥无几。
缅甸东吁王朝的金楼白象王莽应里大王面色铁青地看着三三两两狼狈逃回来的士兵,一句愤怒的“全砍了”卡在喉咙里老半天,终于还是咽了回去。
毕竟刚才的情况他也看在眼里,这些士兵如果继续留在城墙夹角里,除了等死之外根本没有其他意义,况且眼下他实力受损,手头只有这七万人,多杀一个都是损失自己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