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宁心殿的娘娘究竟何许人也,竟能调动陛下的情绪。宁景安压下心底的疑惑,彙报着这一年多下放的新科学子们的政绩以及突出的措施。
“其中永林县、怀恩县、广宁郡等地方的成绩最为出色,永林县县成发现了两季可种的水稻,直接让当地的百姓粮食收入多了一倍,怀恩县县令改进了农耕工具,减省了农耕的人力物力,广宁郡守更是在治下推广了农作物,名为番薯,此物来自域外,生産量可达苗産千斤,若能推广,可解西北饑荒。
其余人等皆有所作为,随成效不如其余三县、郡,但皆有所为。”
“因材施教,因人而用,因地制宜。可见科举之长不仅在于文学,更在实践之外。”李承徽面露欣慰。
宁景安低头道,“陛下圣明,用人不拘一格,方有他们今日的作为。”
“短短一年半的时效,便有如此功绩,足以令朝中异声禁声了。”李承徽道,“科举杂科推广势在必行,景安,这一点你可得把好关。”
“是陛下。”
李承徽突兀地发问,“文渊最近如何了?”
宁景安道“还是老样子。”
“朕记得那孩子也一岁多了吧,他还放不下吗?”
宁景安叹息道,“为了孩子,总会过去的。”
李承徽道,“每年秋冬,北蛮和夷寇都蠢蠢欲动,扰得边境百姓苦不堪言。”
宁景安迟疑道,“陛下的意思是?”
“为了边境百姓,更为了大燕长治久安,明年朕欲北征。”
宁景安隐隐有所猜测,但还是问出了口,“百姓刚安定些许,陛下欲北征,朝中大臣怕是不会松开。”
“外患不除,恐生内忧,此事朕有定夺。”李承徽语气坚定。
“那陛下北征人选可定?”宁景安道。
李承徽笑意不明地朝着宁景安看了一眼,“雍国公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正好让文渊为副将,也好让他静静心。大好年华,男子汉大丈夫合该建功立业,为国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