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律生活阅历少,他不太懂这些,也不想泼成年人冷水。
“看你吧孟哥。”
等到实际出版后,江雪律劝孟冬臣少印一点,孟冬臣也没全然把握,他说:“要不然第一版就出一万册好了。”
江雪律:“……”
一千册就足够了,一万册这得卖到天荒地老啊。
等样书到了,他会给周眠洋他们一人一本,不错了,剩下的九百九十六册就慢慢卖吧。他脑子里闪过江州市公安局里跟他交情好的警官,想过要不要也给他们寄一本,可是给别人寄这种东西,光是想一想,少年耳朵尖都开始滚烫了,握着笔刷题的手指也开始不自然地蜷缩。
孟冬臣一意孤行:“我找了行家帮我们润色修改了,这是我和你的第一本书,怎么也得出一万本,未来我会去申请调查那些重刑犯,北美那鼎鼎大名、专门采访重刑犯的记者肯德是我的偶像。他的研究和著作满足了世人的好奇心,每一次出版都登上北美畅销图书排行榜。”
当然了,孟冬臣也清楚知晓自己跟偶像的距离,“卖不出去就放着,几年内慢慢出。”
有时候出书不一定是为了畅销,是一个敲门砖,一份履历,出版社年年都会自掏腰包出一些赔本书。他以后向那些教授领导自我介绍时,顺手就能递过去一本。
至于那些教授领导看不看书,带回家很可能是摆在书柜上吃灰这种事,结果并不重要。
出版商也这样认为,他们一开始也没当回事,他们要到了版号,两个月后,他们在宣传时也很低调,唯独书封比较用心,把全书的内容概括一下。
“惊天大案、人性罪恶、内心探索。”
“为母犯罪?蛇蝎美人心?宗教凶杀案?如果你好奇他们作案的动机,如果你担心他们满口胡言,请不用担心孟冬臣和treasure联合出品,这并非是破案实录,没有惊心动魄的缉凶过程,只有他们作为采访人,走进蓝泊山监狱,走进危险,走进各类犯罪人的隐秘世界。”
“包括月前的惊天越狱案,那数名犯人他们内心在想什么,探索人性之奥秘,就等你来阅读!”
这本书真的定位十分尴尬。
孟冬臣本来采访的内容是纪实文学,可以分到刑侦纪实,非虚构文学,结果treasure一一戳破谎言后,就硬生生把纪实文学变成了幻想类。勉强可以分去犯罪心理学,但犯罪心理学的书架上全都是国内外知名资深学者的著作。两个年轻人的作品放在上面,简直格格不入。
可你要说它的定位是幻想小说,那肯定不是。
一开始分类就遇到了问题。
他们没有选择在市中心铺货,也没有在书店最显眼的地方摆放样书。
出版商傻了才会浪费这么好的位置,出版这种冷门书。
而是在一些警校、医校门口多铺货,果不其然,他们的判断没有错,一开始购买的皆是警校生、法医专业的学生或者冷门破案类爱好者,他们本身就对这些东西感兴趣,未来也会从事相关职业,自然会为自己的兴趣职业慷慨解囊。
一名警校生在翻阅时,甚至还遇到了同校的教授。
这位戴教授是华南警校的犯罪学教授,他在书店里看书,一开始似乎神色挺不以为然,结果翻了几页渐渐看入迷了,为此还去华南大图书馆申请借阅了上世纪的报纸,找到了当年的记录相互佐证。
这名戴教授解答了内心疑惑后,第二天上课就给大家安利了新书。
“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未来有一半以上的人会走向社会,成为审判席的一员或者成为一名警察,你们还稚嫩,可以阅读这本书。这本书很适合入门级别的你们阅读,最起码让你们知道,不要轻信犯人的证词。凡事相信证据。”
“正如书中这个treasure说的,不要相信一个犯罪分子满嘴的谎话,如果形容一个人叛逆,可以用二百零六根骨头,二百零五根反骨。那形容犯罪分子的谎话连篇,便是他们一张嘴巴再说,脑子里无数神经都在急速调动,在教他编谎话。说谎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本能。”
如果这个世界上,每个犯人都实话实说,很多案件也不会有疑点了。
教授安利出去,购买的学生更多了。
正好赶期末考试,一些学生根本不想读厚厚的砖头书,反而把这本书读了。稍微一读如痴如醉。
与此同时,随着treasure名声越来越高,这本书开始出圈。一名破案类爱好者在海角论坛上破口大骂:“这本新书好冷啊,我找了好几家书店都没问到,根据一个小道消息,在警校门口总算买到了!”
“请问这书是什么不可告人的东西吗,悄无声息地进渠道,压根没宣传,最后还要我根据情报才能买。”
[晒图1:艳阳高照之下,一位大汗淋漓的年轻小伙子戴着遮阳帽,站在书店门口拍了一张]
[晒图2:隔壁警校生们在踢正步,小伙子在舔冰棒,他怀里胳膊露出书塑封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