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也没说出反对的话来,金轩就暂且在吴红军那边住下来了。
他每天也不是都呆在吴家的,他和吴红军难得放假,自然是要先将绿豆糕厂给再整理整理的。
一个是新口味的问题,吴红军觉得应该再增添一个新口味了,但金轩并不很赞同这个提议,他觉得就现在这工厂规模大小,只一个绿豆糕,红枣糕,还有板栗糕,就已经是足够了。
再多,那就是贪多嚼不烂了。
另一个就是扩大规模的事情了,扩大规模不是说你场地弄大点儿,再买些机器什麽的。之前他们绿豆糕厂开的顺利,是因为要借着代销农産品的责任,在公社那边的说法就是帮助村里脱贫,搞副业。
但一个乡镇副业厂子,其实不管是産能还是什麽,都是很有限的。现在要想做大,就得先改变厂子的性质,从代销农産品这个性质,变成副食品厂那样的国资企业性质。
这个事儿就不是小事儿了,也不是说金轩和吴红军一张嘴就能定下来的事儿,需得找村里开证明,还要找镇上领导评估,还要和县城副食品厂联系,检查资质之类的。
这些个事情,很忙,很琐碎。
所以,就算是放假,吴秀珍也是很少见到金轩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吴红军的婚事定了下来,王红霞头一次高考的时候没考上,但是今年九月,国家开了第二次高考,王红霞这次倒是考上了,毕竟差不多大半年了,她学习上也很努力,又有吴红军辅导,又有吴秀珍寄回来的各种辅导书,考上才是情理之中。
她考上的是省城的新闻学院,既然两个人都考上了,以前也已经处了很长事件对象,那结婚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吴红军和王红霞的学校并不阻止在校学生结婚的事儿,但并不允许在校期间生育。
各个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同,所以吴红军和王红霞这边呢,就将婚期定在了正月十二。
之所以定在这个时候,是因为吴秀珍是正月十六开学,正月十三就要从家里出发了。亲二哥结婚,她好歹也得留在家里参加完婚礼。
吴秀珍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事儿,还是去给金轩送饭的时候,见吴红军屋子里有新添置的大红被子,又听何巧念叨什麽买衣服,询问之下才知道的。
她知道了,就有些无语了:“怎麽不早说?早点儿给我写信,我也好买点儿礼物啊,现在我这两手空空的……”
何巧摆手:“你买什麽礼物,你一个小姑子,还没结婚,又是在上学,也没上班赚钱,你买什麽礼物?行了,别添乱了,家里什麽都準备好了,你就等着人进门,你喊一声二嫂就行。”
陶红梅也在这边帮忙呢,这边的习俗,到了年根,要蒸馍,蒸花馍,一次要蒸许多,要走亲戚拿,自家正月里吃一个月,有那人家,到明年二月二,才开始蒸新馍,年里都是吃这年底蒸出来的。
所以这事儿,真不是个小事儿,有些人家得弄两天。
陶红梅不知道是怎麽和何巧商量的,两家打算一起蒸,各出一半儿面粉,吴建国弄的柴火,就在老宅这边蒸花馍。
吴秀珍瞧着陶红梅忙活,也知道她这一年,大概是没少在何巧面前卖t乖,人瞧着也比以前大方不少。不过吴秀珍并未说什麽,还不能让人往好了改啊?
不管她是装模作样还是真的改了,对吴秀珍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至少在她照看不到的时候,何巧和吴石头有点儿什麽事情,能有人搭把手——但凡她吴秀珍有钱有能耐一天,陶红梅哪怕是装的,也得一直装下去。
吴秀珍又向来是个不吝惜钱财的,陶红梅要表现好,她给些钱也不是什麽大事儿。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事儿。
“那挺好,以后大嫂也有伴儿了。”她就笑着说到,陶红梅也笑眯眯的:“可做不了伴儿,人家这一结婚,还得上大学去呢,家里就剩我和咱爸妈了。”
这是提醒吴秀珍呢,人家有出息,可不会守在公婆跟前,日后这老人养老,还能指望在外面的有出息的子女不成?不还得转过头,指望这守在身边的?
吴秀珍笑道:“那大嫂可得多帮衬爸妈这边一点儿,你做的多了,代替我和二哥的份儿了,回头我和二哥肯定也少不了要谢谢大嫂的。”
对陶红梅这样的人,话得说到明白处,不能遮遮掩掩的。
陶红梅果然就高兴:“一家人,可不要谢来谢去的,我听说城里有那种护肤品,很好用的?”
“回头我给大嫂寄一套回来。”吴秀珍立马点头,又看何巧:“家里要有什麽事儿,只管给我写信,我请个假回来一趟也挺简单挺容易的,再不济了,回头我找套房子,你和我爸,上京城养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