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页

一纸千金 伊北 932 字 3个月前

这种趋势,早在几年前已经在民营公司推行了。星火社算是勉强跟上这一步。文艺社这边,林林从唐嫚儿嘴里也听说了有些老编辑在运作此事。但文艺社跟星火社不同。星火是鼓励年轻编辑成立工作室,文艺社呢,是老编辑当道。原因无它。星火那边,无论是老编辑还是年轻编辑,都没什麽资源。文艺社就不一样了。工作室制度,等于也是老编辑们斗争的结果。即便退了休, 他们也不肯退场,挟资源以自重。社里为了挽留作者、创造码洋,只能折中处理。想到这儿,李林林忍不住遐思,如果当初她不走,或者她信了吴冠,又回到星火。现在的局面会怎麽样。她也会成立工作室吗?呵呵,成立了又如何?没有资源,没有成绩,这样的工作室也只能是一种变相的自我安慰。

大川又把朱跃骂了一顿。朱主任又抢了大川几个选题。林林不失幽默,“行啊,习惯性截胡。”大川道:“他还让我做部门的公衆号,几篇文章做下来,一天什麽都别干了。”林林沉默了一会儿,“你还是得写作,还是得突围。”大川说他急死了,可眼下还是毫无办法。

第一百十六章

年终奖结算,新人多半只拿到了“平均奖”。林林有几本书撑着,多一点,但也好不到哪儿去。跟北方分社时期比,拿钱算少多了。不过林林有心理準备,跳槽穷三年,何况是跳到文艺社这种有“情怀”的地方。在社里想赚钱,只能靠做书。像崔笛韵、宫彩、史念芹她们,多年积累,畅销书和常销书滚动起来,每年的收入颇有保障。

乃至于宋雁、师爽、徐金豆、朱跃这种主任级别的,因为“剥削”剩余价值比较厉害,到了年终,也是盆满钵满。

苦的是小编辑。

沈幼生孩子,只拿基本工资。其余就是看多少稿子拿多少编辑费。小黄刚来,中级没过,还不能独立做选题,属于助理编辑,只能给宋雁打下手。到年终,分个平均奖,就算社里体恤新人。

林林好一点,她靠林秋水的几本书,拿到了一点奖金。跟她资历差不多的牛彤就惨多了。她既没有平均奖,也没跟宋雁合作书,她自主策划的选题,曲高和寡,放到市场全部赔得个底儿掉。核算下来,她得倒赔社里两千。牛彤无处申冤,怨气很大,趁着借咖啡的当儿,跑到林林沈幼这屋抱怨,“我还干个什麽劲儿!我给力,其他人不给力,这麽好的书,怎麽就发不出去?我这一年到头鞠躬尽瘁,不求奖金,但也总不至于倒给呀!我是来上班的,还是来捐款的?”

林林和沈幼嘴上劝,实际并不同情她。在其他同事看来,牛彤的“倒赔”,支付的是她的“旷工费”。她一年恨不得几个月在外面逛,宣传自己,发展自己,社里一味包容,到年底收点管理费,怎麽啦?!说白了,社里还帮你叫着五险一金呢。林林从牛彤身上,也看出“人设”的重要性。牛老师的人设是“作家”,那麽,社里好像对她的管控就低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了这个“人设”,牛彤在社里的上升渠道也就自然而然堵死了。因此,牛彤在跟师爽的竞争中落败,也就不令人意外了——无论是她的个人表现还是在社领导的印象中,牛彤都不是、也不会是一个合格的主任人选。说一千道一万,她不肯为社里付出。

相比之下,宋雁和师爽在这个维度,要合格多了。甭管是不是心狠手辣,但人家可真是一门心思扑在社里。一个是见到稿子眼就发绿光,就想抢,就想要;另一个是谈起文学就唾沫横飞。林林虽然对这二位都有意见。但她们对文学的热情,她是服气的,是让她李林林愿意跟她们为伍的。

大川也只拿了个“平均奖”。他又把朱跃骂了一顿。林林帮大川分析出路。但她并不完全赞同大川学牛彤的做法。一来,牛彤社里的“亲女儿”,一毕业就来了。人脉深广;二来,纯文学这条路也太窄。自己的写作水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打关系,拓展人脉,想要混出来,没有个七八年下不来。而且,纯文学的影响力也大不如前了。除了头部的几位,大部分纯文学作者属于期刊作者,在图书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也很难出圈。影响力下来了,利益就少了。这个时候孤注一掷投入其中,沉没成本太大。因此,林林还是建议大川两条腿走路,一边做出版,一边写自己的东西,伺机而动。

一开班,林林和沈幼刚洗了杯子回屋,就看到崔笛韵直接沖进宋雁办公室。门被关上了。半个小时后,人出来了。还是怒气沖沖。不大会儿,宋雁过来布置任务。气色不大对。待人走了,林林小声问沈幼,“什麽情况。”沈幼道:“八成是奖金的事,每年都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