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意思,这场饭局,吴冠没来,他陪着司社见人呢,姜豔玲也没来,部里实在忙。人情冷暖,不过是上升的上升,下降的下降,过去再好,未来两不相交。饭吃着,说说笑笑,熊慧敏忽然对耿双华,“不再干几年?”
耿双华乜斜着眼,“干不动啦。”
熊说:“红娇不照干。”
“她不一样。”耿双华道。言下之意,张红娇是司社跟前的红人。
吕薇补充,“向天再借五百年。”
衆人哄笑。
熊慧敏又说:“老司一来,听说这出版社的工资,跟坐火箭似的,蹭蹭涨。”
陈尔道:“确实有办法。”
熊慧敏道:“听说在做四大名着。”又对林林,“给我留一套。”林林连忙说没问题。顺着名着,熊总又谈到吴冠,谈到吴冠刚来出版社时的窘态——这些她是掌握一手资料的,“那时候也是坐不住,来了两年就想走,还是我给他摁在这儿的,这人吶,就得磨,刚出社会,都是棱角分明,磨着磨着,就溜溜圆了。”耿双华附和几句。熊总怕又想起了姜豔玲,她对着耿双华道:“这将来,豔玲和吴冠必有一战。”
没人接话。问题太敏感。
陈尔还在职,必须说几句“公道话”,“能者上不能者下。”没人接下茬儿。
听老吕说,姜豔玲早都在外面活动了,她人脉广,又有靠山,连司社也让她三分。从她意气风发的状态看,这个副总编辑的职位,是势在必得。但吴冠有吴冠的优势。首先,他已经算是司社的心腹,司社要用人,必然第一个想到吴冠;其次,吴冠群衆基础好一点;再次,论业务水平和资历积累,吴冠要比姜豔玲强,他做的书,好歹拿过几个奖。年年社内评比,最优秀图书,吴冠也是要拿下的。眼下,吴冠和姜豔玲卯着劲儿,大干快上,努力表现,只为最后一搏。
不成功就成仁。
吴、姜年龄相仿,一个上去了,另一个恐怕这辈子再没机会。
因此,林林更加能理解吴冠对志闯的看重。志闯真能帮他造码洋呀,她李林林能干什麽,出几本高质量的书,勉强装点门面(关键司社还不喜欢),不是眼下最重要的加分项。吴冠的追求是,年终盘点的时候,三分社的财务数据必须好看,得赚钱。如此这麽一分析,林林退出分副社长的竞争,就更加理所当然。
她要躲进小楼成一统,只做自己的文学书。
司社来了之后,吴冠投其所好,除了做中外名着,还增加了做政史类图书的力度。有个老干部要回忆录,吴冠带林林去了。整个交流下来,大概意思林林明白,老干部年纪大了,体力不济,手写困难,加之又不会电脑打字,因此,组稿流程希望是编辑来采访录音,然后整理出稿子,最后他审定。对人员配备,老干部的要求很高,必须是资深编辑。当着老革命的面,吴冠极力推荐林林,“冯老,这是我们社的李编辑,做过顾青云的书。”冯老皱眉头,顾青云他不喜欢。吴冠赶忙又说:“李编辑也出过书,文笔非常好,水平很高,很有经验。”
林林心里咯噔一下。
她在外面出书的事,从未跟吴冠提过。她以为他不知道。结果呢,人家掌握一手好情报。不过,听吴冠这麽说,林林又有点自矜。主任真有意思,像个家长,在外人面前夸孩子。
吴冠还是以她为骄傲的。
回去的车上,林林坐副驾驶,吴冠在后排。他半闭着眼,靠在那儿,再没提林林出书的事儿。好像这点子事,只在论证她是个好编辑时才存在。突然一阵颠簸。车停了。“老张,怎麽回事儿!”吴冠不高兴。张师傅下车查看,很遗憾地告诉他,车抛锚了。林林建议打车,吴冠坚持坐地铁,他苦出身,抠门惯了。不过等进了地铁车厢,两个人紧挨着站着,林林觉得时机恰好,她笑着说主任,我恐怕要让你失望了。
吴冠理解错误,神色严肃,道:“不要怕麻烦,跟老革命多学习学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林林这才意识到头起得太急,缺少上下文,导致吴冠阅读理解错误,于是她从头说起,“主任,分副社长,还是应该志闯上。”
吴冠依旧正色,“这个不能谦虚。”
林林道:“不是谦虚,也不是论资排辈,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论专业,我自信不必志闯差,但论管理,志闯比我强,而且他有这个意愿,”顿一下,又说,“主任以前也说过,志闯家庭困难,往上走走总好些。我只要能做几本能为分社争光的书,就心满意足了。”说完还觉得不够,又补充,“反正,我永远是主任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