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林总不能说没关注,没看过。
于是她只好变个说法道:“嗯,怎麽说呢,他还有进步的空间,每个人的问题不一样,你是要让更多人看到你,他是定位还要多考虑考虑,总不能一辈子写青春文学吧,想要延续艺术生命,该转型了。”
袁一航听后面无表情。但林林能感觉到,他心里是舒服的。这些作家,个个都自恋得要死!尤其是这种常被人放到一块比较的,还没成腕儿呢,背后基本“死掐”,王不见王。林林趁热打铁,“你的东西我想了一下,得整体推,旧作新作一起做,以新带老,《菩萨蛮》当主打,把之前的《醉太平》《苏幕遮》都带起来,给读者多一点记忆点。文本做扎实了,后面机会就都跟着来了。”
听林一席话,袁一航继续不作声。直到饭局接近尾声,林林才正式提出邀约,明确表态,“怎麽样,考虑考虑,合作。”袁一航礼貌且抱歉似的,“我再想想,主要还有其他两家也想要这个东西,晕了,不过你放心,林,我肯定优先考虑你这边,你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感觉跟你更投缘,做事,首先得看人。”
有希望。文化人,有点姿态可以理解。她怀疑他嘴里的所谓另外“两家”根本是虚构。不过是给自己台阶下罢了。但她绝不能驳他面子,他虚张声势,她便虚与委蛇,但同时又长驱直入,笑说:“这样,回去,我就把合同发你,你瞅一眼,有什麽要求,随时聊。”
第一次见面十分愉快。林林抢着结饭钱。一航争了一会儿,最终放弃,把机会留给林林。林林惨付了四人餐票价。但心情还算不错。老实说,林林对一航印象还行。他聪明,懂进退,也明白自己处境。她相信一航对她也是。只不过,头一次见面,以皆大欢喜为主,还没切入最关键的合作条件问题。有了上回肖老师的教训,林林要好好想想,怎麽操作最恰切。
新书首印她希望控制在一万册左右,两本旧作,首印最低六千,最高八千,版税最高给百分之八,另外还有一个关键问题,《菩萨蛮》里有条人物线,她希望袁一航能好好改改。当然,她要三本一起出,她还需要再跟吴冠打招呼,还要走社里的选题会。
走出日餐馆,送一航上出租后,林林一个人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万里长征头一步,想取真经,必须经历九九八十难。林林已经做好心理準备。再苦再难,她也要把这三本书咬下来。她太需要一本书证明自己。证明自己的眼光,证明自己的业务能力,以及,出版品位。
路边有家小书店,林林信步走进去。当门口,最显眼的位置,林林看到桃根做的那本《清朝还算有点意思》大喇喇正面沖门,立在哪儿。林林为桃根高兴,他已经有一本畅销书了。店员靠过来监督,恐怕怕人偷书,或者担心顾客撕掉塑封。林林指了指“有点意思”,问:“打几折?”
店员回答:“会员九点五折。”
嚯。会员得充值。然后才享九点五折“特殊待遇”。太没有竞争力。林林又在书店里转悠了两圈,用手机拍了几张照,最终空着手离开了这家小店。上次开选题会,她听朱主任强调了好几遍,当当网销售额占比增大,实体店的销售额在萎缩,消费者的购书习惯在改变。可网店又把进货折扣压得特别低,而且老逼着出版社参加他们的低价促销活动。“利润比避孕套都薄!”朱主任一着急起来,荤话不断,“我 x 他 x!”
林林当时没什麽感觉,眼下走到实体店,耳濡目染,危机感才陡然强烈。书业正在经历大变革,这是连她这个不怎麽敏感的文学编辑都能切身体会的。事实上,何止书业,这个世界,每一天都在改变,每一天都在推翻过去的规则和模式。林林打算在更大的变革来临之前多做几本好书,保不齐会有其他机遇接踵而来。
部门例会。
陈志闯还是报“汉朝”,第二卷。既然第一卷已经推出,效果不错,没有理由不继续下去。尽管桃根的“清朝”珠玉在前,可他的“汉朝”“唐朝”好歹是个门脸,虽然不至于门庭若市,但终究也算社内小畅销。年终奖就靠它了。
吴冠没拦着,林林也没意见。大川和王萌就更没意见了。
王萌提了一个选题。是个小名家的小长篇新作。很明显,这是吴冠的关系。如今却下放给王萌。林林心里多少有点不舒服,上次见这个作者,还是林林陪着去的。她一路挎着果篮,胳膊都酸了,怎麽,王萌来了,就自然继承?有这种好事?
碍于吴冠的面子,林林没说什麽。她知道吴冠惯于搞平衡,这边亏了她,那边肯定给予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