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页

一纸千金 伊北 1013 字 3个月前

到第四编辑室,主任罗轩是个书生。个高,面青且不平,估计是青春期留下的疙瘩后遗症。他话不多,对林林也不是真感兴趣,面上敷衍敷衍,就算见过了。倒是副主任胡明月十分热络,拉着林林问了一圈,等吴冠带着人走远,明月才说:“不如我们这个漂亮。”四编室同样进了两个新人。刘念,大美女。廖小平,一口龅牙,文学博士。罗轩知道胡明月是多事之人,也不搭腔,看稿子去了。

再往前走是五编室。主任耿双华五十多岁,眼袋老大,出版了不少摄影类的书。吴冠带人来拜码头,他就送林林几本,林林特别喜欢奥黛丽·赫本做封面的那本。副主任姜豔玲问了林林几句家常。就算完事。

然后是去出版部,负责印刷的部门,见了主任副主任,又去财务部,以后开稿费走账难免打交道,都先混脸熟,工会和物业部也都见过,然后上楼,去资料室。镇守的是个大姐,她见林林,便把《现代汉语词典》和《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给她。

最后一站是校对科,林林跟其他新人一样,需要在这最少待满三个月。吴冠把林林交到贺小娟手上。贺是出版社的老人,干了几十年,快退休了,一头中年妇女标志性的卷发。她手下有三个兵。社内的稿子多,四个人看不完,她只能安排尽量三校留在校对科,一、二校外包,发出去。

校对科办公室比编辑室的大,是个椭圆形,当中摆几张大桌子,四圈有小办公桌,书架四处壁立,有的放着书,大多数摆着纸稿。这是林林进出版社以来,最符合她对出版的想象的地方。一起进来的小伙伴们都在,林林来,他们擡起头看看她,都不说话,校对要求安静。贺科长把林林领到靠墙的座位,林林放下词典和手册。科员田红旗,一个半老头,把稿子分了一点给林林。贺小娟交代她先看这些。林林挺直腰板坐正,带着神圣感,抱着稿子认真阅读,她见桌子对面的陈志闯在稿子上标标画画,她也赶忙拿起铅笔,狠纠错别字。

第二章

都是新人,都在校对科,中午这顿几个年轻人在一起凑份子下馆子。社里原本有个小食堂,后来失了一次火,取缔了。所以午饭员工们暂时只能自行解决——要麽带饭,要麽去周围的馆子打游击。

新人们穷,又不愿意跟领导们撞上,选的馆子基本偏低端,一圈人坐下,逐个点菜。就没几个选肉菜的。七八个人,就两道肉,水煮牛肉、回锅肉,其余都是蔬菜类。陈志闯外向,爱说话,桌面上第一个开腔:“嗳,林林一来,咱们是不是就八仙过海啦。”

还是真是八个。挨个看:一编室杜立,二编室刘桃根、葛文婷,三编室陈志闯、李林林,四编辑刘念、廖小平,五编室吕薇。当然,总编室还有个瞿玲,也是新人,但她不是编辑,所以不位列“八仙”。实际上,在林林到来之前,新人们已经给社里诸多人士取了外号。比如张红娇,自然是“金毛狮王”了。刘文军是“青翼蝠王”,“紫衫龙王”和“白眉鹰王”分别给了吴冠和罗轩。取到最后发现名号不够用,只好不了了之。

菜上来了。寒碜。衆人下筷子,博士廖小平来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是博士,落到出版社来,多少有点心不甘情不愿。可为了落实户口,又只能屈居委身。他缺海外经历,院校不要他。

陈志闯乐观,道:“慢慢来嘛,赵主任不说了麽,咱的工资将来会跟坐火箭一样。”

廖小平说:“一个月一千九百八,实习期间打八折,要租房子要吃饭,怎麽活。”

女士们都不吭声。吕薇跟林林在面试的时候就熟悉些,所以吃饭挨着坐。杜立有点男人婆,永远皱着眉头。葛文婷和刘念都是美女,自然有美女的矜持,也不怎麽说话。刘桃根接过话说:“所以要做畅销书,书畅销,提成多,奖金就高。”

林林多嘴问一句:“什麽时候能回编辑室。”

吕薇说三个月。

刘桃根道:“现在也可以看稿子了,杜立都有署名了。”杜立连忙解释:“那是主任带我,而且我们那政策书,发行量没几本,就一点编辑费,还对半劈。”

陈志闯啧啧:“羡慕老杜。”

杜立反驳:“我还羡慕你呢,我们只能做专业书、政策书,你们做文学书,多有意思。”

“你们不会赔。”志闯呛呛。

“那咱俩换,”杜立举着筷子,“愿意麽。”志闯不吭声。瘪了。杜立继续说:“做编辑的,没做过文学书,尤其没做过小说,那都不算做过编辑。”杜立这话,林林深以为是,她为自己庆幸,一入社就能进入三编室,做文学书,那就叫“根正苗红”。林林是有股自豪感的。刘桃根见场面有点尴尬,连忙用别的话题打搽儿。葛文婷道:“也不是绝对的,我们主任说了,如果有好选题,可以跨部门、跨领域。”吕薇附和,刘念依旧一副高冷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