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在长堤上》作者:鱿鱼丝
本书简介: 1993年,国家发布最新留学政策: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罗爱君说:“我们结婚吧。”李之辉来不及感受被求婚的惊喜,一盆冷水泼下,“我想出国。听说已婚身份签证更容易。”“罗爱君,你还有心吗?”--‐---广州有条路,叫长堤大马路,旧时的金融商业街。"上海有外滩,广州有长堤"
第一章 被抢了
“爱君? 你怎么在这里卖衣服?"
正站在竹椅背对街道挂衣服的罗爱君闻声扭过头,腰下两个大学同班同学瞪大惊讶的眼睛,一张脸不可置信,一张脸不屑。
在髙弟街摆摊卖衣服,靠自己双手双脚赚钱,谁瞧不起谁,爱君背过身撇嘴,心里一阵反感。
改革开放十余年,广东冲在最前沿,最先开放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全国流传口号,“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绿皮火车每日一车厢一车厢满载发财梦想的打工大军南下,首站是广州,再从广州辗转进各个招工的工厂工地。人人睁眼只忙活一件事:赚钱。只要努力,珠江三角洲遍地是机会。
"是啊,这么巧碰到你们。"她长腿一伸,从椅子上下来,转过身,换上笑脸相迎,手里拿一件夏天t恤,上面印有一条紫边条纹,款式是仿的法国某大牌在上海专柜的陈设品,衣服摊主人颖姐告诉她的。
她在同学面前摊开衣服,:"这是法国牌子,外贸尾单,你们一人来一件?时尚潮流。"
"骗人,法国牌子还轮得到你们卖,怕是东莞厂子假冒的吧。"
“人家法国人找好几家厂子订货,有些厂子一下做太多,又卖不掉,剩下来不要的,被我们老板娘蹲在厂门口抢回来。再说,整条街都是做批发生意。我卖你两件,赚什么钱。地上还有五十件等着打包,人家一会就来提。”
一张帆布铺地,上面垒起一堆衣服,和爱君手中的款式一样,她提提手臂的大袖筒,坐回小矮凳打包衣服,不想搭理她们。
"多少钱?",有人心动。
她比个数字手势:"两件,这个数。"
"太贵了,再少点,卖不? 前面肯定还有店铺卖一样的。"
爱君仰起头笑着说:“我就是个打工妹。价格是老板定好的,你不能让我贴钱卖吧。”手中麻利的动作并未因说话停止,“嗳?下周不是有校园青春歌唱大赛吗?你不是入围了吗?穿着去挺合适的,配条牛仔裤,宇宙无敌青春,迷死台下一帮人。”
想买的同学心动,扯扯另一个同学衣袖,见对方微微点头,边掏钱边说:“好呀,下周你来听比赛么?”
爱君收下钱,说“刚好,不用找,下周有时间再说吧。”
送走同学,她回身隔着一条街朝对面卖文胸内裤的张嘉仪眨眼,两人心照不宣的对笑。
张嘉仪和罗爱君是从小一起在筒子楼里长大的邻居,两人只差两岁,家庭环境半斤八两。嘉仪读完初中就在高第街姑妈的摊档打工,对哪个店铺需要人手帮忙,哪个铺主相对不那么黑心掌握得一清二楚。正是她推荐把爱君介绍给颖姐。
颖姐推自行车穿过拥挤的人群,车后座一大麻袋货物,压的轮胎有点变形,面无表情,显得劳累,背上还有睡着的小娃,脑袋歪向背带一边,睡得正香。
“颖姐,今天进不少货啊。”爱君让开一条道,给颖姐卸货,摊后面是四轮推车。
“今天没什么事吧?”
还没来得及多说两句,有人在四处打量衣服,爱君见状,调转说话方向,招呼客人。
一天结束,成绩不俗。颖姐数钱结账,“今天卖的不错,下周没课再来帮忙。”
爱君每周周三,六,日来颖姐店铺帮忙,已经干了半年,得心应手。
80年代后期,来高第街批发衣服首饰和其他工艺品的外国人渐渐变多。刚开始,在那边做生意的多是小学或初中毕业生,没几个学过英语,和外国人打交道,鸡同鸭讲眼碌碌,唯有在计算器上凭数字说话。后来听多了,没有学过英语也知道how uch, lor一些简单的词汇。再后来,便是懂行的外国人自己带着中方翻译过来。
一般批发生意只请熟手长工,周一拼到周日。像爱君这种兼职的少之又少,除了她手脚干净,动作麻利,头脑灵活外,颖姐愿意雇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她会英语,有爱君在,就是多两只耳朵和一张嘴巴,外国人来了,颖姐心里有底气,不用瞪着外国人和自带的翻译之间窃窃私语干着急。
二十块,是爱君今天拿到的工资。1990年,大学学费300元,十来块书本费,学校补贴30元饭票。她把钱收进黑色小挎包,心里踏踏实实,离凑足下学期学费又进一步,或者缴校外电脑班学费,回头说:“谢谢颖姐,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