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内地与撒马尔罕都司的信息往来,公文传递有许多。
这些都是政务。
朱高炽现在要确定的是朱棣的归期,根据朱棣的归期,才好进行下一步的规划。
杨士奇去了东南亚。
胡广刚被安排去了中亚。
现在的内阁是黄淮主导,解缙主导清丈全国田亩事宜,目前不在京城,正在湖北地区调研。
杨士奇和胡广,属于比较激进的人物,对权力有不少的欲望,并不算坏事,只看如何安排,两人安排去了边疆,为国家立下大功,自然就镀了金身,回国后操持更大的权柄。
可一下子间,两人的先后离开中枢,让朱高炽感到了差距。
要是这两人在,都不用朱高炽自己出手,他们就主动对付那些潜在的威胁。
黄淮此人讲规矩,善于沟通。
可是嘛。
有些方面不尽人意。
朱高炽考虑要不要略过规矩。
规矩谁定的?
锦衣卫那边虽然没有查出实际的证据,可是某些方面,可以看到齐王府的身影,这已经够了。
小道传闻。
齐王府蓄养刺客。
这几个字,加上朱高炽对齐王府的了解,可以让朱高炽做出决定。
总不能别人都上刺刀了,自己这边还在讲规矩,天下还有这么迂腐的人不成,岂不是读书读傻了。
这件事交给黄淮是不成的。
此人治国可以。
那么让谁去办呢。
朱高炽忍不住思考。
交给纪纲是不行的,锦衣卫的存在,已经让许多人无法接受,再让锦衣卫来督办大案,恐怕会引起许多人的恐慌,得不偿失。
金忠去了亦力把里行省,吕震郁新等人也不适合。
勋贵不放心。
耿炳文也不行。
朱高炽最后想到了二舅徐增寿。
大舅肯定是不行的。
徐增寿这些年来名分虽高,可是实权不足,还要为他找个帮手,朱高炽又想到了大姐夫袁容,心思逐渐的明朗起来。
其实袁容比徐增寿更合适。
但是考虑辈分问题,出面的还是徐增寿,袁容在后面做事。
不久。
北平的大明工局先动手。
一切张家商行的订单,合作项目等,遭到了大明工局的减少。
先是拖延结款,北平行省焦炭炼制各厂也把张家送来的煤矿延后,张家的管事发现,他们张家的煤矿其实已经被炼制成焦炭,运送到了别处。
张家的大管事立马与北平炼制一厂的负责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