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页

一路万里,谁知道路上会遇到什么风险,为了使团的安全,准备了许多的物资,甚至连钉子都有。

然后经过吐鲁番、别失八里、委鲁母、经过伊宁河谷,抵达亦力把里,越往西,不光沙漠多了起来,山脉也多了,各种大山阻断了道路。

此时。

已经超过了明朝的驿站系统,再往西走,就全靠使团自己了。

打着大明的旗帜。

驼队有十几名士兵保护,还有杨忠正使,两名通译,一名文书,合计不到二十人。

从京城出发的时候,还是夏天,靠近撒马尔罕的地区,已经到了冬天,使团少了一个人,文书病了,只能留在了当地,嘱托当地人照顾,并送了一些物资。

至于最后还能不能在国内团聚,一切就看天意。

还没有出发的时候,众人已经被明确告知,这趟路途很危险,每个人都写好了遗书。

“我们是大明宗国所来的使团,奉主国皇帝的命令,前来见藩国帖木儿汗,贵地应当给予一应补给,不得违背宗藩国规矩。”

根据舆图上的认知,他们已经抵达了哈思罕的君主之辖境内。

不过眼前的城池叫什么,他们不得而知。

城池很小。

说是城池,其实就是个寨子。

人们好奇的看着杨忠一行人,通译上前沟通,结果语言并不通,最后靠着手势,加上猜测,才进行了初步的沟通。

寨子当然没有提供补给,杨忠拿着金银和对方交换粮食。

使团还有粮食,可一直没有动,当初应急储备。

经过了询问,他们得知此地已经离撒马尔罕城不远了,大概还有上百里路。

上百里路。

杨忠内心苦笑。

一行人在陌生的土地上,靠着大明的旗帜,以及帖木儿汗的名头,倒也算是有惊无险,还在阿姆河一带,遇到了尼古苔里和赫匝来两个部落。

这两个部落先后皆自称救过帖木儿一命。

“帖木儿受过伤,是个跛子,所以人们称他为帖木儿忽。”

“帖木儿脑袋很大。”

“从小就是严肃的人,不喜欢欢乐,讨厌矫饰的人,喜欢直接,不学无术,却又喜欢和读书人打交道。”

“他小时候家里很穷,还因为偷羊被人打伤,差点让他的手残废了。”

“他能顺利的长大,并不容易。”

……

和部落的人们交流后,杨忠不得不感慨,先民所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可谓是这些枭雄的写照。

虽然不赞成帖木儿的屠戮之道,可能有如此的成就,却也无法忽视此人从小的经历,岂不是和圣人一样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