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页

通州实验田。

都司衙门,以及下属三个职能机构,经历司,断事司,司狱司,并有军工联合办,军户经济合作社。

浩浩荡荡的文武,围绕着朱高炽。

“实验田施行井字法,这里的八户人家,合计有近六十人,是服役旧军退役的军户。”

洪武二十六年,大明户数平均每户近六人,这是在册的数据。

洪武三十年。

北平不但吸收了各地人口,自身也迎来了人口爆发,而且因为工业化发展,对社会人口的统计更加详实。

实验田的官员,向人们仔细的介绍。

“每户分田一百亩,其中包含了荒地,林地,实际耕种为七十亩上下。”

“每亩年收约三石,合计两百一十石麦豆,军户年收入在三十五两,去除粮种,以及自身和牲畜口粮,还有化肥,农机等,年收入在二十二两上下。”

众人巡视了田间。

和以往的田亩不一样,此处显得更为宽阔。

牛马在田埂上吃草。

鸡鸭鹅在田地中自行觅食。

时不时传来狗吠声。

正是朱高炽心中理想的田园规划。

中国的人太多了,从古代起就很多,不多的平原地区,拥挤了无数的人。

现在的实验田。

一百亩,以一户七口人家。

靠着各色的农机,每年可以耕种一百亩地,但是只需要耕种七十亩地。

农户可以散养鸡鸭,以及耕牛和马匹。

家家农户都有了马匹,那么农户的日常活动范围就会变长,活动范围变成了,人的见识也就增长了。

有了马匹,他们可以经常去县城,可以进行许多的户外活动。

在农闲的时候,他们上午忙完田里的活,下午就能去进行其他的事情。

“去除自身吃喝,年收入还能在二十二两,倒是令人诧异,这数据是怎么得来的?”

听到布政司墨麟的问话,实验田的官员,推出了身后的一名人,正是杨士奇。

负责通州实验田的官员中,还有杨士奇。

今年北上的不光是百姓、匠户,还有大量的士子,对于这些士子,北平当然不会拒之门外。

通过考核和培训,从基层做起,虽然对于三杨格外高看一眼,同样下放到基层。

杨士奇加入通州实验田。

杨溥去了教育部。

杨荣去了军工联合办。

朱高炽心里也很好奇,这位历史上的名臣,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