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页

老四是个孝顺的孩子,也是个乖顺的孩子。

但老四的儿子不同。

老四的儿子有野心,从高勉之案的时候,哪怕还没有定论,朱元璋已经觉察出了老四的儿子心中隐藏的野心。

天下哪里有巧合至极的事。

一件接一件,答案已经明了,根本不需要查。

此时。

应天府的天气已经寒冷。

朱元璋的身上又开始痛了,从腰部,背部到颈部传来的阵阵疼痛和恶心,放在普通人身上早已痛不欲生。

唯独朱元璋。

面色如常,人们看不出他的心情。

他不但继续坐在榻上,而且还在听取奏疏,按部就班的处理国事。

大多数的国事有前例可循,有规章制度,朱元璋可以快速的做出批复。

可有些事需要琢磨。

甚至让人为难。

“当初工部支持的那家蒸汽机工厂黄了,至今就没有开起新的一家吗?”朱元璋不满的问道。

“回圣人,没有。”

李道信脸上也纳闷不已。

这件事虽然跟他不相干,但是他知道圣人留心,所以对这些事派了人盯着。

“为什么?办家工厂就这么难?”

“办工厂不难,但是北平的蒸汽机已经流入江淮地区,那边卖的蒸汽机价格很便宜,新开的工厂竞争不过,开一家关一家,也就没商人开了。”

都说朱元璋打压商人,不懂经济。

甚至清朝编制的明史,说大商人沈万三为朱元璋修城墙,朱元璋嫉妒沈万三之富,谋害了沈万三家族,把沈万三流放云南。

可谎言终归是谎言,只要认真去调查,立马露出马脚。

朱元璋登基做皇帝的时候,沈万三至少已经死了十二年,更不提云南还要等洪武十四年才收复。

清人根据民间传说来编造的此段记录。

而民间传说还讲沈万三得道成仙去了呢。

而且大名鼎鼎的开中法可是洪武朝制定的。

这种商业手段之精明,源头起于宋朝,连宋朝都忽视了,没有引起重视。

但是在明清两朝大放光彩。

商人得利,边地得粮,地方得人口,各方获其利,正所谓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惠而不费。真谋国之至计也。

朱元璋对于经济之道是有一定认知的,但是达到什么程度就不得而知。

所以朱元璋明白了应天府的蒸汽机工厂为什么失败。

“而且最近有许多旧的蒸汽机流入各地,让蒸汽机的价格越发压了下来。”

“许多商人采购蒸汽机,会优先去抢购旧的蒸汽机。”

朱元璋忍着阵阵刺痛,苦思其中。

“中华重工和中华重工体系,以及上下游产业链。”朱元璋的脑海里,突然闪过这样一段文字,来源于报纸。

这段话经常出现在报纸上。

“想不到还有这样的威力。”

朱元璋无奈的摇头,“此子构建的思路一环套一环,外人无法琢磨透彻,实在是非人也。”

“看来应天府想要学习北平的工业模式无法成功。”李道信故意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