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页

朱高炽比划着。

“在枪口装上铳刀,士兵们具备了近战能力,大大增加军队的战斗力。”

步枪和刺刀。

最大的问题是精度。

传统工匠靠着手工和经验来生产,效率低下,次品也高,经常会刺刀对不上步枪。

唯独标准化后,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而标准化可不是那么好解决的。

只有机器生产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随着中华重工各工厂机器使用率逐年上升,让流水线生产方式得以运用到实际。

见军工厂没有想到这方面,朱高炽主动提了出来。

“小王爷所言甚妙。”

有人恍然大悟。

“这方面的技术,以现在的能力并不难,回头立马研究一下,尽快摸索出制式制式铳刀。”

工厂和作坊的区别就是这么大。

哪怕在后世。

仍然存在有许多家庭生产的作坊,外人看去,这些家庭作坊还在用人力。

明明已经有了更高效率的机器,可这些家庭作坊并没有改变。

因为他们生产的模式,不需要那么高的效率。

但是工厂不同了。

工厂每一步的生产效率提高,对工厂而言都是极大的利益。

打比方。

一名传统的工匠,靠着手工打磨,从头至尾一个人打磨一杆鸟铳,一个月生产一杆。

现在靠着上下游产业链,军工厂厂里的各型号机器,平均一个工人一个月可以生产十杆。

更重要的是。

流水线生产方式打破了工匠的瓶颈。

合格火器工匠的标准太高了,而流水线生产方式,大大降低了对工匠技术的要求。

在分开的生产环节中,普通人只需要两三个月就能成为合格的生产工人。

既保障了合格率,又提高了生产效率,最后还解决了人工限制。

换句话说。

以往就是集中力量制造火铳,可因为工匠的人数限制,导致也是无法提高产量的。

现在没有这个问题,只要投入的越多,生产的产量就会越大。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十倍以上的差距。

再加上中华重工上下游产业链,各项资源的丰富,只生产火器一项上,北平的军工厂已经具备了超过全大明火器产量的生产能力。

大明的火器有很多种。

清朝以前的先民们充满了奇思妙想。

有火箭,震天雷,地雷,水雷等等的火器,只不过受限于材料和火器,威力只能说是五花八门,但方向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