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页

而且这个交流,对于技术的坦诚并不会轻易的这么去做。

技术的传播,主要靠师傅带徒弟。

一项技术的传播,是单个人与单个人之间的传播,并且可能需要十几二十几年的时间。

效率落后。

中华重工有大批的工匠,其中有不少优秀的人才,他们通过技术报,以及技术司。

有了更先进的技术交流方式,以及可以进行无数实验的环境,还保证了他们在工厂的地位,和生活所需的保障。

这无疑比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环境,更要先进和具备效率。

而中国古代本就有丰富的技术底蕴,远远超过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的技术底蕴。

随着工厂规模增加所诞生的生产问题,人们需要各种更先进的效率,促进了各种的新技术。

这是自然道理,是一定会这么发展的。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不停的踊跃,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是后世大量学者总结出来的经验。

中华重工总部技术司。

蒸汽机研发车间,小九号召了二十几名有兴趣有想法的工匠,他们整日研究蒸汽机的气密性问题。

有名叫做韩有昌的工匠,在车间三天三夜没闭眼,小九都劝他休息,他固执的说自己有了灵感。

“不睡觉有什么的,我感觉我的思路是对的,只要尽快突破气密性,到时候我回去睡个昏天暗地,有什么的了。”

蒸汽机最重要的部件之一是活塞。

所有人都在打活塞的主意时,此人说:“这么多人研究活塞,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始终没有突破。我不相信是这些优秀的工匠不聪明,我看啊,问题不在活塞上。”

他的这个看法,没有获得多数人的认可。

但是技术司并不限制工匠们,所以韩有昌决定研究自己的方向,想啊想,他决定在活塞上加个圈。

你不是不行么,我跟你加个伙伴。

他尝试了许多的方法,最后定型为人们日常所戴的项圈,就是要圈住活塞。

“活塞用的生铁,所以我要加的项圈,应该使用熟铁,到底用哪种材料合适,我需要不停尝试,怕的是所有材料都不行,需要新的材料,那麻烦就大了。”

韩有昌试了各种熟铁,但是磨损的太快,同时弹性不大,不能紧密的贴紧气缸壁上。

“不是我的想法有问题,是材料问题,限制了效率。”韩有昌找到小九,把自己最新的成果告诉了小九。

韩有昌的想法经过实验,的确改变了蒸汽机的效率,证明了这个方向的确是一个突破口。

小九加入了进来,提供更多的思路。

“要不要也尝试生铁?生铁有让性啊。”

“试试?”

韩有昌死马当作活马艺。

在他看来,活塞用的生铁,项圈再用生铁,不太符合当下工匠对技术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