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页

口中有井,四周有公厕,每户门前种枣树,梨树等,在大区的中间一带,设有集市。

工程计划有五期。

修建三千套两层小楼,可以容纳三千户家庭,以五口之家来算,就是一万五千人。

第一期申请的工人有一百余人,第二期申请的有三百人,第三期收到的申请,人数已经过千了。

在告示上,有段标注吸引了赵胜的眼光。

有一所叫做“小学”的建筑,免费提供六到十二岁的孩子读书,但是需要提供伙食费。

伙食费并不高,在赵胜看来,甚至很划算。

中华重工靠着军户经济合作社,可以采买到大量的粮食肉类瓜果蔬菜,比民间要便宜许多,看来也是以成本价提供给学校。

然后是交通。

此地靠近铁道,设立有车站,早中晚来返各有三趟。

无论去北平城还是大兴县,或者东北台村,中华重工总部所在,都不要半个时辰。

赵胜若有所思。

文书房走出了不少文书,去各地负责一摊子事物,第一期最有名的是马王宣,普通军户出身。

第二期是李伯升,彭城卫卫司佥事之子。

自己在第三期。

自己虽然是千户之子,但是文书房的同僚身份并不比自己差,想要强过别人,就要比别人更能干。

在总部做事这么久,赵胜学习到了很多的知识,眼光也和以往截然不同。

通过团建房工程,许多以前好像懂了,又感觉说不清楚的东西,一下子想穿了。

顿悟,或者说开窍?

赵胜如此想道。

当晚,赵胜连夜写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伟大的经济之道》,借鉴了技术报的风气。

“中华重工以人为主,让人们有稳定的工作环境,有高收入的工作,注重工人们的荣誉,还有他们精神的诉求。”

“这批人是离开土地的人,具有更开拓的思想,和充沛的消费能力,脱离了宗族,以小家为单位,过上富裕生活的人群。”

“在工业发展理论指导下,这批人具备的生产资料,总体上要远高于依托土地为生的人。”

“可想而知,这批观点开放,愿意加入工业的人,与观念保守,固执留在土地上的人,生活水平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同时,中华重工为愿意脱离土地的人,创造大量的就业环境,例如推广的团建房。”

“团建房带动了无数的行业,水泥厂、玻璃厂、石灰矿场、铁厂等等。”

“在中华重工的指导下,一百人中,五十人离开土地,追求最大程度的保证百姓的安宁和祥和,是伟大的经济之道。”

第十一期技术报,刊登了赵胜的文章。

技术报发展至今,不但没有越来越严肃,反而成为了大杂烩,什么都能往里面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