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页

“有利有弊,利处是让朝廷付出的成本最少,弊端则是对经济消极。”

朱棣听得仔细。

老大的道理,因为说的通透明了,所以常常能说服人,加上他每次的成果,让人无法反对。

最让朱棣有些暗叹的是,老大每次准备的新事物,提交的章程非常全面。

全面到无可挑剔的地步,事事都有考虑到,朱棣想到的问题,老大已经提出了解决方法,还有更多朱棣没有想到的问题,老大已经写得明明白白。

“大明兴立,百废待兴,外部环境恶劣,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此策算是良策。”

“当时商品经济水平低下,国家的商税显得微不足道,并不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依托的是典型的自然经济,农业经济。这种背景下,与外界贸易可有可无,国内经济完全可支撑国家运转。”

“现在北平发展工业,取代传统的生产模式,那么解放思想和人口,则是必然之事。”

朱高炽没有担忧朱棣会反对。

大明的禁海之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

从朱元璋的严,到永乐开放官方贸易,然后嘉靖朝因为倭乱,从军事角度出发重新恢复到严。

乃至十六世纪西方文明抵达东方,大明又开始松,全面放开海禁,从官方到民间。

大量西方书籍和技术流入东方,双方开始了文明的交流,官员的主动入教,双方互相翻译书籍,学习军事技术等等。

但那时候大明已经陷入了人口陷阱,虽然有江淮地区的资本主义萌芽和小市民思想的诞生,但是无法抵消全国巨大的体量。

换句话说,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需要一种消减人口的手段,例如像西方的黑死病,或者一场大内乱。

综合历史,面对生产力的进步,永乐选择了违反祖制,开放了官方海禁。

所以朱高炽不认为朱棣会反对他的经济发展想法。

“解放思想和人口?”朱棣一时间无法回答,朱高炽的话,让他思路困顿。

朱高炽笑道:“改变人们旧有的印象,只晓得在土里刨活的观点,让百姓们知道进城打工也可以谋生一辈子。”

“鼓励人们离开土地,加入工业化的浪潮。”

在七八十年代,人们是多么难以离开土地,只有最困苦的人,无法生活下去的人,才背井离乡的进入城市谋生。

犹如平凡的世界一书中,大量破产的农民进入城市,是被动化的过程。

而没有饭吃的农民毕竟是少数。

多的是贫困的人,而贫困的人,才是观念最保守的阶级。不到临近死亡线徘徊的地步,是绝对难以改变的。

“想要改变这个观念非常的难,没有契机的情况下啊,是无法完成的。”

“而儿子找到的契机,就是促进发展卫所集体企业,如此才能最快的让人们习惯。”

卫所比百姓的组织更先进和紧密,加上王府对卫所的控制力,朱高炽选择了卫所。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王府靠卫所,自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卫所。

“所以你的计划,仍然是围绕一百个人,把五十个人从土地中脱离出来的观点是吗?”

朱棣轻轻的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