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页

简而言之。

市场的增幅违背了工业自然发展道理,用一代人创造了西方几百年达到的市场需求体量,满足了工厂生产产量几何倍增幅的销路。

别的国家也在发展,可发展速度远不及中国,因为他们的市场,支撑不起中国速度。

这就是朱高炽的大杀器。

分配市场。

而这种胜利,并不是凭空诞生的,国家也经历了失败,在失败的经验上,摸着石头过河重新分配,从而得到了胜利。

中华重工的速度很惊人,会不会如外界猜测,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销路,对此朱高炽并没有忧虑。

如果按照英国的工业革命理论,的确满足不了他的要求,但中国模式,才能让大明几十年内完成初步工业化,也能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百八十五章 大发雷霆

朱棣的询问,朱高炽非常理解。

这是对步入工业前夕,农业社会诞生的迷茫,在八十年代很常见,包括很多学者,也提出了种种担忧。

特别是西方学者,或者海归派,以西方的经济理论推论,对中国模式的怀疑。

这个模式,用三十年证明了是成功的。

但是后人能不能维持住,继续推陈出新,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那就是当下一辈的责任。

朱高炽自己则丝毫不担心。

因为这个模式,他在明初的环境下,至少可以吃一辈子。

这次和朱棣的交谈,也算是父子两对上一次的对抗,默契的画上一个句号。

谁也没有提上次的事,但是双方的态度,已然令对方满意。

朱棣满意长子的见识和手段,朱高炽则满意朱棣对他的支持,没有因为他的力争而真的打压他。

如果没有朱棣的支持,他什么也做不成。

解决了工厂招工与军户深度融合的事情,朱高炽关心起了新的工服之事。

“新工服早在三个月前就应该提上日程,一则不少事需要提前布局,二则诸事繁忙,以至于耽误至久。”

“中华重工施行精兵简政之策,一人担任数职是常态,即给了更大的权利,也要主动任事。”

朱高炽对着周世丰,马王宣等人发脾气。

几人大气不敢喘,低着头挨批。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要不得的,是庸医,你们人人都要懂这个道理。”

“夏天都快过了,而工厂的工服还是去年的厚装,工人们不穿,你们也视而不见。”